氣候變化的“臨界點”
面對“斷氣”危機,不少歐洲國家將目光轉向了此前在淘汰計劃中的煤炭發電。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荷蘭已相繼表明,在尋找可替代能源之際,將增加燃煤發電產量。奈斯認為這是暫時行為,是迫于公眾壓力的應急選擇。“從長遠來看,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會延續這種暫時行為。”他說道。
為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歐洲多國此前已承諾早日淘汰煤炭能源。歐盟承諾到2030年將二氧化
碳排放量減少至少55%。根據歐盟提供的信息,意大利承諾到2025年淘汰煤炭,荷蘭承諾到2030年、德國也承諾到2038年逐步淘汰煤炭能源。
但是,今夏北半球遭遇的極端氣候使得歐洲的退煤之路以及核能發電并非如預期那么順利。萊茵河水位的下降使得航運受阻,高溫熱浪也限制了法國的核能產出。在歐盟決定制裁俄羅斯煤炭后,歐洲多國在全球市場瘋狂“搶煤”,也使得使全球煤炭市場緊缺程度進一步加劇,繼續推高國際煤炭價格。
“今夏,我們都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極端氣候。”奈斯說道,“聯合國的報告顯示,未來極端氣候會出現得更頻繁。如果我們不遵守、不履行《巴黎協定》的承諾,那么未來情況可能更糟糕。”去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就氣候變化發出迄今最嚴厲警告,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1.5至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1.5攝氏度的門檻是一個關鍵的全球目標,一旦超過這個水平,就可能到達所謂的氣候“臨界點”。20年前,IPCC提出了氣候“臨界點”的概念,即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臨界點事件可能是不可逆的。
在奈斯看來,目前正處于氣候變化的“臨界點”,一旦情況變得更糟糕,可能當前的氣候模型都難以預測未來的變化。
奈斯還認為,當前俄烏沖突持續受到國際輿論關注,而人們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并不多,“這令人遺憾”。但他同時表示,中國已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并已采取相關行動,而歐洲需要強大的領導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