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各平臺碳減排標準不一?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很多平臺都開通了“個人碳賬戶”,但目前各平臺推出的減排場景都不一樣,缺乏統一的標準,有些平臺更像是在促銷商品。比如坐一次地鐵、坐一次公交,有的平臺給500碳積分,有的平臺給300碳積分。
積分測算的標準是什么,又如何確保數據監測的真實性?北青報記者同時注意到,為解決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在企業和政府層面都有相關的探索。綠普惠總經理陶嵐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普惠面臨著不同企業和平臺間不兼容、應用場景數據分散、碳減排標準不一、個體減排行為重復計算、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中華環保聯合會曾發布一項團隊性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試圖對個人碳減排量提供量化標準?!秾t》中明確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別的40項綠色低碳行為,并對其分別進行了描述,為個人碳減排行為的定量提供了依據。不過,《導則》目前尚未規定單個行為產生的碳排放量,相關數據仍需要每個平臺自行測定評估。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相關單位已經在聯合各大平臺企業,擬協商推出個人碳減排量的統一標準。
對話
建議每一個商品都標注碳排放量
“個人碳賬戶”應保護用戶隱私
常紀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