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發現對微觀主體形成有效引導,實現宏觀目標
在責任投資、低碳減排等領域,目前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價值共識已經形成。但在將這一價值共識落實到微觀主體的行為指標與行為邏輯上時,卻時常存在雜亂無序,甚至存在著矛盾與沖突。
近年來我們對兩個詞語有強烈感覺。一是大市場,二是合成謬誤與分解謬誤。
當一個市場足夠大,就會引起數據積累以及產業間共振,形成不同行為主體的群體效應。大市場的系統性功能有利于推進社會共識的高效形成。在大市場中,如果每個微觀主體的行為方向一致,就能匯聚成宏大的力量,反之則市場越大,矛盾沖突越大,從而產生抵消甚至產生負面效果,這個時候大市場就會發生紊亂的系統性作用。
近幾年,我們常在低碳減排領域聽到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合成謬誤指在所有主體都給出自己的行為標的、參數及量化指標,合成綠色低碳宏觀目標時,結果卻并不是所有數量的加和,甚至可能出現負面情況。分解謬誤是指我們在建筑、交通、煤炭、電力等重大領域中,將“3060”目標分解成低碳減排的各項任務,最后可能發生發電量不足,或煤發電不能被風、光、水等其他發電形式所替補的情況,則會產生更大影響,引起社會紊亂。
在高碳的消費和生產行為中,由于主體在過程中要付出成本,因此會自覺在成本端口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價格發現才能真正實現低碳減排,帶來微觀主體的宏觀目標一致。達成
碳中和并非一朝一夕,在實踐過程中隨時間推進逐漸減排,每個微觀主體(如各城市、產業等)的減排行為根據價格進行持續調整變化,價格機制最終會使得所有微觀主體在交易中達成碳排放平衡、中和、達峰的宏觀目標。以煤炭產業低碳減排為例,煤炭占據我國能源體系的主體份額,特別是發電的熱能份額。若想達成目標,則需不破不立。但如果沒有做好準備,破完卻立不起來,則社會的供給量不足,社會生產生活會發生擾亂;如果先立后破,則會產生社會資源配置不當。只有用價格體系引導新的貢獻替代退出部分,才能在產業連續性與交易過程中達到破和立的交替。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