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實現氣溫降低2℃目標和1.5℃目標導向的深度脫碳路徑,中國能源系統轉型所需要的投資成本約在100萬億到138萬億之間。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在14日舉辦的施耐德電氣“數字賦能,全程減碳”創新峰會上,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在演講中發布上述觀點,并表示盡管成本巨大,但同時也是巨大的風口和投資的機會。
在創新峰會上,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在演講中表示,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制定了一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想要實現《巴黎協定》所規定的2℃和1.5℃目標為導向的目標,中國的能源系統和經濟系統要進行長期和深度脫碳。按照2℃的目標為導向,到2050年我們的碳的排放應該減少80%,如果按照1.5℃目標為導向,考慮到
碳匯抵消,我們需要100%的減碳。
按照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的計算,要實現2℃目標和1.5℃目標導向的深度脫碳路徑,能源系統轉型所需要的投資成本約在100萬億到138萬億之間,大約占同期累計GDP的2-2.5%。這些投資將會帶來以
新能源、新科技為基礎的新系統,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更多的就業機會。盡管成本巨大,但同時也是巨大的風口和投資的機會。
李政表示,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的研究,為實現2℃目標或者1.5℃目標,終端用能的方式會發生巨大變化,終端電氣化率的比重目前在26%左右,這一比例2℃途徑下要升到55%,1.5℃途徑下甚至要達到68%以上。他表示,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對
碳中和所需要的技術進行梳理,梳理出來了共6個大類,18個子類,66個亞類的技術的需求。其中,有一系列零碳電力領域的需求,零碳的非電能源領域也有很多需求:在燃料、原料與過程替代方面有很多需求,電氣化就是其中重要的需求之一。所以,工業的電氣化、建筑的電氣化、農業的電氣化、交通的電氣化等等電氣化進程,將會極大地促進整個社會的轉變。
根據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研究,現存的成熟技術在所需的技術中只占15%,能夠完成1/3的
碳減排需求,另外近2/3的
碳減排需求需要技術創新,包括概念層次、原理層次的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所以對創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任重而道遠。
據悉,施耐德電氣自2018年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幫助客戶累計減少了3.58億噸的
碳排放,到2025年,計劃實現幫助客戶減少
碳排放達8億噸。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