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自然“處處微循環”
仇保興認為,城市與自然對立的表現就在于生產、消費、降解三者的失衡,四川城市碳減排必須要逐步實現對廢棄物的處理,就近降解再循環。把廢棄物長途運輸,然后集中處理,這是工業文明“處處長循環”的處理方法。科學減碳就必須學習大自然對廢棄物“處處微循環”的循環使用。
仇保興表示,以城市污水處理為例,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并長距離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這種方式碳排放強度很高。值得推廣的新模式是用分散式的集裝箱式再生水處理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實現水的“微循環”,而且更節能、節地、節省投資。
他還提供了更小尺度的“微循環”——家庭戶內“中水回用”。這是一種戶內中水回用集成系統,通過該系統可以在一個家庭實現洗臉盆、洗衣機、淋浴產生的廢水集中儲存過濾消毒,然后成為抽水馬桶、拖布池的用水。“有人曾做過簡單的計算,如
北京市及周邊約一千萬戶居民都用上這套建議的‘戶內中水回用’,每年大概可以節約南水北調對
北京的6億噸供水量。前者的碳排放顯然要比幾千公里調水要低得多。”
關于城市的交通碳排放,仇保興首先明確一個現象:全世界交通碳排放都在持續上升。即使英國最早實現碳達峰,但其交通碳排放仍在持續上升;美國的交通碳排放甚至占到了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35%?;谒拇ㄉ刑幵诎l展階段的現狀,他先為四川的城市交通碳中和畫了路線圖,認為實現全部城市的交通碳中和可以放在2050年至2060年的決勝期。
現階段可以做什么?“不同交通工具的運輸碳排放強度影響差異很大,可以說,城市交通碳中和的難易程度取決于交通工具的選擇。”仇保興提供一項研究結果稱,單人出行的私家車人均碳排放最大,實際上高達90%的私家車在大部分時間停在路邊或者車庫中,如果要滿足民眾出行需求,可能只需要現有車輛總量的10%左右。他建議借助日益成熟的5G技術,在未來四川的城市發展中探索網聯車,充分提升出行和交通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川觀智庫研究員 李媛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