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要求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國務院出臺《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系統部署到2035年氣象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要任務,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支撐。
堅決擔起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闡明了氣象在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責任,為新時代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人民氣象事業于1945年從延安創立至今,始終在黨的重視關懷下不斷取得發展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示和親切關懷下,在各地區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全體氣象干部職工的努力奮斗下,我國氣象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氣象服務體系成效顯著。氣象服務幾十個部門近百個行業覆蓋億萬用戶,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達到80.2%,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2.8分,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公眾接收率達95.1%,充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氣象業務基礎能力總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建成了近7萬個地面氣象觀測站、236部天氣雷達、7顆在軌風云氣象衛星組成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網,多項氣象觀測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穩步提升,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臺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縮小到65公里,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氣象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向跟跑并跑并存邁進。一些突破性氣象科技成果不斷取得,氣象“芯片”數值預報模式基本實現自主研發,氣象雷達軟硬件設施基本實現國產化,自主研發的氣象衛星遙感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氣象數據率先向國內外開放共享,中國氣象局2017年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為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務院出臺《綱要》,統籌謀劃到2035年氣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氣象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讓人民生活幸福,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職責,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更是氣象工作的“國之大者”,人民是否滿意是檢驗氣象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進入新發展階段,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氣象服務需求倍量增長且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必須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生活幸福。
氣象高質量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天氣變幻,奧秘無窮,對天氣氣候變化規律的了解掌握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現代化水平反映著國家現代化水平,氣象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保障。進入新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對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必須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保障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氣象高質量發展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安全的目的。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日漸增多,及時有效防范應對極端天氣氣候風險的必要性、緊迫性不斷凸顯。進入新發展階段,防范化解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等帶來的風險挑戰,必須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高經濟社會抵御氣象災害風險的能力和韌性。
準確把握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氣象高質量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不斷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持續完善氣象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支撐。
堅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氣象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直接參與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公益事業。氣象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黨對氣象事業的全面領導,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工作,深度服務和融入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精準服務國家和地方高質量發展,支撐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氣象服務的質量效益直接關系人民安全福祉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全面增強氣象業務實力和科技實力,加快推進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有效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堅持完善氣象管理體制機制。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和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最大體制優勢,必須不斷加強和完善。以更大的格局、更寬廣的視野,持續深化開放合作,進一步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級各方力量和資源,最大限度釋放動力、激發活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瞄準世界氣象科技前沿,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技創新,打造世界氣象科技高地和高水平人才中心,提升全球競爭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贏得國際話語權。
全面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
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要緊緊圍繞服務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奮斗目標,以實現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為主線,推動氣象科技創新、氣象基礎能力、氣象服務水平、氣象人才隊伍建設躍上新臺階。
加快實現氣象科技自立自強。實施國家氣象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天氣機理、氣候規律、氣候變化等基礎研究,打贏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災害性天氣預報等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氣象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深度融合應用。加強氣象科技創新
平臺建設,推進海洋、青藏高原、沙漠等區域氣象研究能力建設,做優做強災害性天氣相關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實施氣象科技力量倍增計劃。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機制,推動氣象重點領域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完善“揭榜掛帥”制度,深化氣象科研院所改革,健全氣象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和轉化應用激勵機制。
大力推進氣象基礎能力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統一布局和標準,建設陸??仗煲惑w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發展高精度、智能化氣象探測裝備。加強地球系統數值預報能力建設,形成“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全球氣候異常”的“五個1”精準預報能力。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打造氣象信息支撐系統,建設地球系統大數據平臺,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健全分災種、分重點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完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基層網格化管理,強化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編制和實施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發展安全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和新型作業裝備。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機制,建立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制度,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
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氣象服務水平。保障糧食安全,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提升糧食生產全過程氣象精細化預報服務能力和糧食產量預報能力。保障海洋強國建設,加強海洋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和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強化全球遠洋導航氣象服務。保障交通強國建設,開展分災種、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鐵路線路的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實施“氣象+”賦能行動,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實施氣象助力區域協調發展行動,構建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相適應的氣象服務保障體系。
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加強公共氣象服務供給,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強化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出行安全氣象服務供給,提升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氣象服務水平。建設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探索推廣保障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防洪排澇、交通出行等智能管理的氣象服務系統,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開展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國防安全等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動態跟蹤研究,建立氣候變化監測發布制度。強化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做好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普查和規劃利用工作,開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開發資源量評估。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保障能力,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等氣候生態品牌。
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加大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氣象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強化氣象人才培養,加強大氣科學領域學科專業建設和拔尖學生培養,加強氣象教育培訓體系和能力建設。優化氣象人才發展環境,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氣象人才評價體系,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緊密聯系并能充分體現人才價值、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優化基層崗位設置,夯實基層氣象人才基礎。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以更優質更高水平的氣象服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保駕護航。
(作者:莊國泰 系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