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鋼鐵碳排放數據管理能力
中國鋼鐵企業數量多,工藝流程、產品結構以及低碳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緊密圍繞“雙碳”目標及中國鋼鐵生產實際,基于C+4E低碳發展理論體系,提出“源頭精準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的碳排放管理能力提升系統性解決方案,進一步在夯實基礎工作、提升管理能力、健全標準體系、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開展工作。
(一)夯實基礎工作
一是加強鋼鐵企業低碳發展頂層設計。做好低碳發展長遠謀劃,提早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低碳發展目標體系、路線圖和計劃表,找差距、挖潛力、補短板、強優勢,研究制定企業低碳發展戰略重點。
二是加強碳排放數據管理與監測。積極開展MRV(監測、報告、核查)能力建設,建立企業內部的碳排放MRV制度,做好企業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制定好監測計劃。
三是加強人才培育與團隊建設。構建企業低碳發展人才體系,培育和增強企業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基礎研究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建立健全高效的人才工作架構和人才體制機制,打造專業人才隊伍、低碳技術創新
平臺和人才發展環境。
四是建立完善低碳發展組織架構。結合“雙碳”形勢要求,建立一種以“低碳”為治理核心的人與人、人與事的相互關系和組織管理形式,包括縱向層次結構、橫向部門結構和整體組織體制??稍O立低碳發展事業部,包括成立綜合協調管理室、低碳發展戰略室、碳排放統計考核室、
碳資產管理室、低碳技術推廣室、低碳能力建設室、碳達峰碳中和辦公室等部門,組織管理企業碳減排和低碳發展。
(二)提升管理能力
一方面,推動鋼鐵企業規范碳排放統計制度。一是結合碳排放核算
方法學,明確統計口徑和范圍。二是結合低
碳規劃,摸清歷史、現狀、未來三個碳排放家底。三是結合統計核算結果,開展精準對標分析,確保符合政策要求。四是結合國家及企業低碳發展總體部署,更新統計核算范圍。
另一方面,推動建設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全過程智能管控與評估平臺。緊密圍繞“雙碳”目標,研究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全過程智能管控與評估平臺,實現碳素流可視可管可控,以及鋼鐵企業生產全過程的碳排放監測、統計、對標,支撐企業開展碳排放水平、碳足跡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研究,以碳生產率為核心優化生產工藝,實現生產工序碳排放過程目標管控、碳排放預警管控及減碳降污協同管控。
(三)健全標準體系
一是構建低碳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強在碳排放相關基礎通用標準及碳減排、碳清除、碳吸收、碳固定、碳循環利用、碳中和抵消等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制定一批高水平支撐性低碳技術標準,包括各工序碳排放核算方法、排放限值要求、監測方法以及低碳改造技術指南等標準。
二是積極開展自主制定和參與制定國際低碳標準,加強對重要技術標準的應用和推廣,健全鋼鐵產品碳足跡評價標準,提升企業低碳標準化水平。
三是制定以碳為核心的低碳發展標準體系,完善減污降碳協同管理標準體系,推動企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能力提升。
(四)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堅持降碳引領,強化能耗強度、能耗總量雙控指標,完善碳排放強度和碳排放總量雙控要求。結合企業發展特點及發展趨勢將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進行分解,確定不同時間點的目標值,制定總量控制路線圖并根據各生產工序、各部門生產特點和發展階段科學合理分解目標,確保總量控制目標可監督、可考核、可落實。
二是針對擬新建項目強化監管管理,以碳排放總量為“天花板”,制定企業內部項目立項約束機制,強化要素約束,在現有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項目準入要求基準上,進一步強化碳排放政策要求。
三是系統化制定完善監督考核支撐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內部專項考核工作,對規劃、建設、運行過程的碳排放總量及減碳效果等開展綜合性評價,強化對存量及新建項目的全過程碳監管。依托降碳考核體系,建立科學完善的內部長效激勵機制,提升全員降碳積極性。(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 李新創)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