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以“動蕩中的2022——全球與中國經濟及政策展望”為主題的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
論壇推開帷幕,中英文雙語直播,全球全網共享。
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院長劉世錦表示,經濟政策方面要盡可能用長期框架看待問題,避免出現看短期更多的情況。
在劉世錦看來,短期的貨幣、財政政策很重要,能做什么值得研究,同時也要了解不能做什么。因此,長期經濟增長動能值得重視,即結構性潛能。
全世界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是相對少有的世界范圍內能達成共識的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能值得深入思考。劉世錦表示,從國內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防御型反應,即傳統的能源和高碳行業面臨壓力。當短期油價、鋼材
價格出現上升,對供給安全的關注越來越多時,傳統行業的重要性也在凸顯。
二是適應型反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
節能減排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與此同時,也需要考慮如果技術不發生改變,碳的使用和排放依然會維持在一定水平。
三是進取型反應,即研發和采用低碳甚至零碳的新技術,不僅是中國還是全球都應該更多采取這種方式。
劉世錦認為,某種程度上,第一二種方式僅僅是起到緩解作用,進取型的反應才是治本之策。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始時確實會有一定壓力,但與此同時也倒逼著創新。而一旦形成勢頭之后,
綠色創新在減碳之外還可能會創造出更多經濟層面的消費者剩余。
舉例來看,一些綠色產品在初期價格往往比較高,隨著創新的發展,價格會出現下降,部分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變成了負值,比如光伏發電的成本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甚至已經可以和燃煤發電的成本進行競爭。
劉世錦表示,創新將會使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大幅下降,氣候變化也會帶來能源和傳統產業的變化。此外,在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需要關注數字經濟帶來的綠色化發展,發展中國家未來可能走出不一樣的經濟增長之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