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視角下的傳統本科教育模式弊端及其根源分析
1.生態文明教育理念融入不足
中國發展已經逐漸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然而本科教育卻缺乏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與理念。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念在于融合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結合生態學的系統性與整體性思想,整體考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致力于培養與生態文明社會相匹配的高素質人才以促進人類、環境和社會的多維度交融。
當前本科教育模式強調“高、精、尖”,如“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堅持分類建設”“堅持扶強扶特”“增加挑戰性”等基本原則,但往往忽略了“穩、遠、諧”,即在本科教育模式融入“行穩致遠、和諧發展”的理念。人類發展資源有限但浪費過多,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采用高科技過度與過快向自然索取而導致的逆向反噬的事例越來越多。這與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融入緊密相關,即重視“能力”提升,而忽略了“大局觀”養成。在培養體系方面,知識體系規劃細致,能力培養考慮全面,但對生態文明教育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考慮,也很少涉及生態文明相關核心課程的設立。因此,基于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本科教育培養體系亟待完善或加強。
2.綠色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中國“綠色教育”概念在1998年首次被前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提出與倡導,其最初理念是“綠色校園、綠色環境、綠色課堂、綠色師資”,并已逐漸演變為當前流行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它的五大核心發展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些理念與內涵實際上是與“雙碳”目標一脈相承的。但是,當前本科教育體系除了部分與“雙碳”目標緊密相關的專業(如環境、能源等),大部分本科專業都甚少考慮基于綠色教育體系的相應課程的設置。這與傳統本科教育模式下人才培養方式緊密相關,專業一般都局限于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培養,只要培養出更多的專業技術精英等領軍人才,就認為該專業辦學是成功的,特色是鮮明的。近年來,世界各國開始認識到人類活動的額外“
碳排放”可能最終毀滅整個人類,“雙碳”目標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標的。因此,在全球化“雙碳”目標的考量下,唯“技”是舉的本科專業教育已經不合時宜了,尤其在一些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領域,如冶金、化工、材料等專業方向,迫切需要納入綠色教育體系。只有如此,“雙碳”目標才能引起全方位與多角度的重視,才能早日順利實現“雙碳”目標,實現可持續的本科專業教育發展與建設。
2021年7月,基于“雙碳”目標,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特別指出若干高校要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關學科和專業,形成碳中和戰略科技力量,為我國實現能源碳中和、資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這也為非碳中和相關學科和專業的綠色教育體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契機。依托于碳中和相關專業的提速發展,讓人們更充分地認識到所有本科專業綠色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只要各本科專業都基于綠色教育體系發展與建設,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如期或提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3.低碳實踐環節亟待構建
基于“雙碳”目標本科教育模式發展,生態文明理念不能缺乏,綠色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其關鍵在于能身體力行去實踐“雙碳”目標,尤其大學本科教育階段,是最為關鍵的綜合素質與個人修養的養成教育階段。因此,無
論文科、理科或工科專業,“踐行低碳、沉浸教育”的實踐環節亟待構建。高效低碳教育中實踐環節的必要性已有諸多學者進行了論述。聚焦于“雙碳”目標視角,除了部分碳中和相關專業,大部分本科教育的低碳實踐環節遠遠不夠。除了環境科學、生態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大氣科學等與低碳直接相關的專業,大部分專業的實驗課程、認知實踐或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甚少考慮低碳理念的設計。其根源在于:一是缺乏低碳意識,認為實踐環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非專業相關的東西不用過多考慮;二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實踐理念,專業能力培養局限于當下與當屆,未有長遠的布局與規劃。但目前“雙碳”目標已與人類社會發展休戚相關,也成了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核心事業。因此,所有本科專業的發展與進步,都應該圍繞國家核心事業布局,才能更有效地促進“雙碳”目標的達成。
2021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其中特別提到了“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這為本科教育的低碳實踐環節的構建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依據與強大的國家保障。因此,在本科教育的實踐環節中,需堅定不移地推行低碳理念,圍繞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設計與規劃實踐課程。通過全方位的低碳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并具備低碳工程實踐能力,愿意在其人生規劃與事業發展中始終信守低碳理念,在“雙碳”目標的完成與實現中發揮有效作用。
4.“雙碳”產教融合重視程度不夠
2021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在校大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國家把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產教融合已經開始步入改革與發展的深水區。2021年11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印發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4)》,其主要任務包括“全面推動實踐創新教育改革”,其中核心子任務之一為“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健全完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產教融合是檢驗本科培養質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所培養的高質量人才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產教融合都傾向于扎堆熱門領域,如“人工智能”“視頻圖像”“互聯網”“5G通信”“新材料與技術”等領域,大多都是風投資本能實現快速收益的領域,而對于見效慢但功在千秋的“雙碳”事業產教融合推進與發展,大部分企業不了解也沒有興趣投入,這顯然是有悖于“雙碳”目標的。因此,對于本科教育層次,在產教融合方面,需要少一些功利性,應該更注重人才培養的社會效益,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更有卓見的“雙碳”目標人才,為國家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最近,三峽電能、中國移動、南開大學、天津輕工等企業與高校簽訂了協議,啟動“零碳校園建設項目”,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探索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理念宣傳、模式推廣等為一體的“雙碳”實踐路徑。這也為“雙碳”產教融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實現途徑。若本科教育模式創新能夠結合本專業特色及其可持續發展方向融入“雙碳”產教融合實踐培養,必將為國家“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貢獻更多關鍵技術與人才資源。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