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民營大煉化企業紛紛瞄準下游新材料、
新能源領域,通過投建新項目來嘗試轉型升級。在“雙碳”目標下,民營大煉化的轉型,對于其自身和行業發展分別具有怎樣的意義?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如何平衡“減排”?對此,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煉化所副所長宋艷萍近日談了幾點看法。
民營大煉化企業正在向下游新材料方向發展。針對這一現象,宋艷萍表示,該趨勢的確可以看作是民營大煉化行業正在開啟的新一輪轉型。在“雙碳”和能源“雙控”背景下,我國能源轉型正驅動著煉化產業的轉型升級,石油煉制、輕烴裂解等大型煉化項目由于
碳排放量大,新上馬項目受到政策約束。此時,民營煉化企業轉向下游新材料方向發展,是適應國內石化行業管控政策要求、降低申報難度的一種“主動轉向”,以求打開投資渠道、建立新的成長點。
這種轉型是民營大煉化企業的主動轉向。宋艷萍分析,這種主動轉向對滿足國內石化產品需求,促進石化產業高端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我國石化產業經過7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實力,乙烯、芳烴、合成樹脂等主要石化產品的產能居世界前列,但我國石化產業發展質量還不高,存在低端化工產品過剩、高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的矛盾。特別是近年石化產能擴張潮帶動大宗通用石化產品的大規模發展,進一步加劇了低端過剩局面。另一方面,我國“雙碳”戰略的實施,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人民消費結構升級將帶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煉化行業是能耗重點行業,減排任務也很重,平衡好“發展”與“減排”問題不容忽視。對此,宋艷萍指出,當前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單位GDP碳排放量遠高于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預計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年均仍將保持2%以上的增長水平,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任務十分艱巨和緊迫。
按照國家既定目標,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這需要各地區、各行業都要有新的增量來支撐和保障,不能只強調能耗控制、碳排放控制。石化行業可以按照產品的屬性、類別有區別地發展。對于技術含量高、能耗低、排放低的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項目,應加快發展,盡早國產化。
此外,在立足當下的同時也要放眼長遠,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循序漸進、持續發力,以求解決好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問題。煉化行業應當制定分階段的戰略目標,因為隨著對
綠色低碳認識的不斷提高、相關技術的持續發展,人們對
綠色轉型的認識也將是不斷調整和完善的。如作為煉化產業最主要的產品汽油、柴油,未來是否會完全被氫能、電能取代,還有很多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如氫氣生產儲存運輸的經濟性問題、廢舊電池安全回收問題、電能氫能全生命周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等也需關注。
宋艷萍進一步解釋,煉化行業的“短期目標”是指煉化企業在近期應當重點從產業結構調整、節能降耗等角度進行轉型升級。煉化企業可采用先進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存量裝置,如過程強化技術、能源系統構建技術,降低能耗、物耗,降低生產成本,發展先進石化產能。他們還可通過優化利用煉廠副產輕烴、國外廉價輕烴資源等,優化乙烯原料結構。此外,煉化企業還可采用煉油向化工轉型技術、原油直接制化學品技術等,推動煉廠向化工轉型;發展生物質生產煉化產品的技術,如生物乙醇、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措施。
“長期目標”則是說,從長遠看,煉化企業應快速提升生物質能源、新能源新業務、氫能產業鏈的規?;l展,加快深度脫碳進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構建起油、電、氫、生物質共存的能源產品供應格局。
高能耗行業的轉型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行業協會的指導。宋艷萍介紹,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繼印發《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和《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為石化行業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制定了標準、明確了要求。近期,工信部也陸續發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了《石化綠色低碳工藝名錄(2021年版)》等,提出鼓勵技術改造路線、推薦綠色低碳工藝等,指出了石化行業碳達峰的實施路徑。這些文件為煉化企業的轉型指明了方向,也為2030年碳達峰奠定了基礎,煉化企業應當深入學習并參考執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