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雙碳”綠色轉型調查|綠色實踐創生“花樣”低碳路徑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胡潔菲2022-03-01 11:17

          編者按
       
          從西部能源大省到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從農業農村到城市生產生活……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如何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各地都在進行積極而有益的探索。構建新產業,重塑新模式,謀劃新發展,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改變,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正在展開。
       
          甘肅:鄉村生產生活掀起綠色巨變
       
          作為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甘肅省的綠色實踐由來已久。記者近期采訪看到,村民們延續多年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雙碳”目標下悄然巨變:村莊更加整潔美觀,農業生產正在提質增效,村民生活逐漸現代化、便利化。
       
          秸稈成循環產業“香餑餑”
       
          綿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被稱為“天然的種子生產車間”和“天然種子倉庫”。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臨澤縣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制種玉米每年的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至30萬畝之間。玉米制種產業也是當地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
       
          每年收獲季后,玉米的副產品——秸稈,曾讓這個制種大縣“頭痛不已”。臨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宇介紹,過去處理秸稈的方式非常粗放,大量玉米秸稈被成捆堆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部分作為牛羊飼料,還有部分秸稈無法處理,只能就地焚燒。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臨澤縣加快政策配套,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甘肅鴻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臨澤縣首批推進秸稈基料化使用的公司之一。企業負責人韓棟介紹,他們將廢棄秸稈加工轉化為食用菌等生產基質,食用菌生產后剩余的菌渣可銷售給肥料加工企業,用于加工肥料、飼料等,實現全產業鏈循環利用。企業每年平均回收玉米秸稈2.8萬噸、畜禽糞污1.5萬噸。
       
          在多家企業參與處理下,曾經的廢棄秸稈成了搶手貨:秸稈可以變成生物質燃料;在養殖業方面,秸稈可以實現青貯、氨化、微貯、顆粒飼料等應用;秸稈還可用于生產人造板、保溫材料、紙漿原料、包裝材料等。
       
          截至2021年底,臨澤縣建成秸稈飼料化加工企業、合作社16家,食用菌菌料加工企業5家,有機肥料生產企業4家,生物質燃料生產企業4家,新增秸稈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生產能力2.3萬噸。
       
          廢棄秸稈成為循環產業“香餑餑”,也助力農民增收。韓棟說,企業以每噸800元的價格收購,吸引了不少種植戶主動送貨上門。
       
          數據顯示,2021年,臨澤縣全縣農作物秸稈產生量達28.3萬噸,可收集量達23.22萬噸,綜合利用量為21.01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取暖做飯不再“煙熏火燎”
       
          過去在農村,人們取暖做飯一直繞不開煤和柴,屋內墻壁不多久就會被熏得黢黑。冬季來臨,北方農村地區常見的火炕更是“大煙槍”,家家戶戶燒炕取暖,整個村子都會被煙霧籠罩。
       
          在有“鎳都”之稱的甘肅省金昌市,44歲的村民王成天對燒炕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他常挎著竹筐去撿麥草、煤塊作為燃料;走進院子,黑煙順著煙囪騰空而上,嗆人的味道久久不散;新買的皮鞋沒走幾步就落滿了灰;冬天睡覺,他要么凍醒,要么熱醒,火災隱患也讓他睡不安穩。因此他總是向往城市的生活,借著孩子去城里上學的機會,一家人也在城里安了家。
       
          2018年,當地政府以補貼的形式倡導土炕換電炕,一開始村民們顧慮重重:費不費電?好不好用?安不安全?很少有人愿意換。
       
          技術人員上門細心解說,電炕可以隨時隨心調節溫度,達到設定溫度隨即停止加熱。為了打消村民們對電費的顧慮,技術人員將溫度調到最高溫,滿負荷運載整整兩天,算下來一個月電費才120元。
       
          一場“換炕”活動在當地興起。王成天花了300多元把家里的土炕改成電炕,如今他覺得農村和城市一樣好,每到冬天都會回到村里。“空氣新鮮,感覺身體都更健康了。”
       
          金昌市自2018年實施農村土炕改造項目以來,累計完成農村土炕改造2.7萬余戶。2022年,金昌市還計劃實施土炕、土灶、小煤爐清潔能源改造5000戶。金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實施后將進一步減少生物質燃料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在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紅太陽社區,記者隨機走訪一戶民居,主人蔡金蘭介紹,家里幾年前就通上了沼氣,燒水、做飯、取暖用的都是沼氣,相比天然氣價格更低,比用煤球更干凈,家里現在已經離不開沼氣了,而這些沼氣正是離家十幾公里外一個農業有機廢棄物處理站生產的。
       
          有機廢棄物掀起“綠色改革”
       
          因為家中玉米地出苗率僅一年就從八成提高到九成,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西河村村民徐志寶成了村里的“紅人”。細問之下,他道出秘訣——沼肥。
       
          徐志寶使用的沼肥是他從離家兩公里的涼州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黃羊站用幾車牛羊糞換來的。黃羊處理站將畜禽糞污、秸稈、尾菜、廚余垃圾等多種有機廢棄物進行發酵處理制成沼肥。
       
          涼州區是農業大區,為了處理田間地頭堆積的尾菜、牛羊糞污等,當地于2014年啟動建設黃羊處理站。負責建設運營黃羊處理站的蘭州新融環境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介紹,近年來該站點不斷完善產業鏈,沼氣用來供氣供電,沼渣沼液等用來生產肥料。目前年可處理有機廢棄物8萬余噸,設計年發電量達650萬千瓦時,已成為當地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類別和累計處理量最多的沼氣化處理站點。
       
          “尾菜等通過處理,既可以生產清潔能源,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沼肥按土壤條件科學配比,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環境。”郭偉說,農村市場廣闊,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推廣沼肥以逐步代替化肥,將讓循環產業的根扎得更深。
       
          “以廢換肥”的模式應運而生。農戶可自行將有機廢棄物送到黃羊處理站,并按一定比例兌換沼肥。從2018年起,徐志寶每年都去兌換沼肥。幾年下來,使用過沼肥的土地變得松軟,玉米產量提高。他習慣使用化肥的傳統種植方式也隨綠色實踐而改變。
       
          “我以前也不懂啥叫綠色發展,現在村里不臭了,‘廢物’也變成‘寶貝’,以后花錢我也愿意用沼肥。”徐志寶說。
       
          黃羊處理站的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已逐漸在更多地區推廣。當前五個站點預計可實現年處理區域有機廢棄物29.1萬噸,年產沼氣1350萬立方米,年產固態、液態有機肥12萬噸,年發電1927萬千瓦時。
       
          近三年來,涼州區落實相關企業補助資金7000多萬元,培育從事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企業26家。一些企業在開展推廣可再生能源多重應用的基礎上,仍在繼續探索低溫厭氧菌的技術運用,以增加冬季生物甲烷轉化效率,實現更低能耗、更高產出。(記者 何問 王銘禹 蘭州報道)
       
          陜西:能源大省全力探索減碳發展
       
          地處中國西部的陜西省,有著能源大省之稱,近年來因地制宜、因產施策,全力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綠色暖冬
       
          隆冬時節,室外溫度低至零度。在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渭水曲項經濟適用房小區,45歲的趙海艷卻穿著T恤、短褲在家中做家務。此時,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達到26攝氏度,宛若春夏。
       
       
          圖為安裝在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山梁上的風力發電裝置。(資料照片)
       
          “我們家有地暖,暖氣足的很,一點不冷。”趙海艷說。這個共400余戶的小區,是臨潼區首個零碳、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供暖項目,也是臨潼區首個“地熱+”新能源供暖民生工程,2018年入住開始,居民們就能享受到“綠色暖冬”。
       
          臨潼是“兵馬俑的故鄉”,其所在的關中地區是中國中深層地熱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地熱能是一種清潔、綠色、可循環利用的新型能源,無季節周期變化,溫度沒有明顯波動,輸出負荷十分穩定,除去檢修維護,基本上可以全年運行。
       
          “與以往的地熱供暖技術相比,臨潼此次采用的是全新的‘取熱不取水’技術,不會對地下水帶來任何污染。”臨潼新區管委會主任王超說。在小區供暖站,記者看到,地熱井中的高溫地熱水,通過換熱設備加熱供暖循環水,為千家萬戶帶來溫暖,換熱后的地熱尾水通過回灌井回注到同一熱儲層,實現地熱能可持續開發利用。
       
          據介紹,1戶居民每年使用地熱供暖可減少標準煤3噸,減少二氧化碳約8噸,相當于每年植樹30余棵。陜西省政府數據顯示,在關中地區已有10余萬戶家庭享受到了綠色清潔的供熱服務。未來幾年,還至少將有60萬戶居民享受到地熱能供暖,預計每年可減少標煤1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60萬噸,相當于植樹700萬棵。
       
          使用這種綠色能源的嘗試還為臨潼帶來了更多的額外效益。王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臨潼新區7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核算,全面推廣地熱能開發利用可實現年收益約87億元。其中年供熱收益約18億元,并帶動提升周邊城市建設附加值約10%至20%;年可交易碳排放權收益約15.2億元;后期啟動供冷系統,初步預算年收益約28億元;地熱源發電可全覆蓋新區范圍內用電,年收益約8800萬元。“低碳環保,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我們這路子走對了!”王超笑著說。
       
          綠色動力
       
          陜西榆林、寧夏寧東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區,是中國罕見的能源富集地區,化石能源儲量約占全國的47%。近年來,這里不斷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金三角”位于毛烏素沙地,在多年流沙治理的基礎上,一片片光伏電站拔地而起,一個個“大風車”在坡地上轉動……區域內風光互補的電力系統已初步形成,為這一國家能源基地提供綠色動力。
       
          國家電網榆林供電公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0日,榆林新能源上網電量累計202億千瓦時,比2020年同期提升37%,在能源消費端減少煤耗910萬噸,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500萬噸、二氧化硫1.01萬噸、氮氧化物4.25萬噸、粉塵0.49萬噸。
       
          這一能源富集區域,還嘗試在碳捕集、儲能以及排放綜合管理技術等領域進行突破。國能集團國華錦能公司正在建設的“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項目,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項目,2021年6月底已在榆林市錦界工業園區正式投運。
       
          在自身探索突破的同時,陜西還不斷向世界輸出綠色低碳技術。工信部發布的第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公示名單顯示,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的“工業流程能量回收裝置”位列其中。
       
          這一簡稱TRT的技術,是把一些已經無用的余壓余熱、硝酸尾氣、工業廢氣等轉化為有價值的機械能,從而驅動發電機發電。應用在工業領域,不僅能節約成本,還能實現綠色生產。
       
          “以5000立方米高爐為例,安裝TRT裝置后,每小時可回收余熱余壓能量約28000千瓦。目前,陜鼓動力已累計研制生產TRT裝置1200多臺(套),分布在國內乃至世界眾多用戶項目現場,裝機總功率達21.5GW,每年可節約標煤4800萬噸,相當于年減排二氧化碳1.25億噸。”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雪鋒說。
       
          綠色物流
       
          位于陜西西安國際港務區的京東“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于2019年投入使用,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智能物流中心之一,園區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相當于40多個標準足球場,通過采用大量立體堆垛存儲技術、自動化分揀系統等設備,使其日均處理訂單量超過50萬件。與傳統的物流產業園不同,這里處處可見綠色低碳的基礎設施和“黑科技”。
       
          記者在現場看到,園區內所有屋頂都配備了容量為9MW的光伏發電設備,總計10萬平方米的光伏屋頂占據了園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已開始并網發電,為園區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這些綠色電力白天可供園區辦公照明使用,夜間可通過“汽車+車棚+充電樁+光伏”的項目試點,為新能源車充電。
       
          與“燈火通明”的傳統物流倉庫不同,“亞洲一號”的自動化立體倉庫全部實現“黑燈瞎火”作業模式,借助京東智能控制平臺,自動化倉庫不需要開燈,訂單到達后,系統自動從倉庫調貨出庫,沒有傳輸任務時,傳輸裝置可以在1分鐘內自動斷電。據測試,平均1分鐘智能設備通過“黑燈作業”可以省電2283度,相當于一戶普通家庭一年半的用電量。
       
          貨品包裝的紙箱也與傳統不同,西安“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區自動化立庫負責人王凱說:“國內傳統是使用5層瓦楞紙箱,我們目前使用的則是3層,確保每個紙箱的重量不超過400克,僅這一項每年就可以減少使用20多萬噸紙漿。”
       
          打包環節的低碳科技也有不少,通過磁懸浮打包機、氣泡膜打包機、枕式打包機、對折膜打包機等18種智能設備組成的全鏈路智能包裝系統,實現了針對氣泡膜、對折膜、紙箱等各種包裝材料的統籌規劃和合理使用,降低了包裝材料的消耗。王凱說,這套系統有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名字——“精衛”,因為減排要像精衛,點滴成淵、鍥而不舍。
       
          “我們正在不斷探索,嘗試各個環節的節能減碳,全力實現2022年建成我國物流行業首家‘碳中和’示范園區。”京東物流西安“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倉儲負責人邢曉光說。(記者 姜辰蓉 付瑞霞 西安報道)
       
          長三角:“綠色”創舉為提升GEP積蓄動能
       
          跨域治水、協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構建綠色發展相關聯盟、大力推進綠色金融……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越來越多的“綠色”創舉正為區域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提升積蓄動能。
       
          變“獨角戲”為 “交響曲”,在流域治理、提升區域生態環境這一大問題上,長三角貢獻出新方案。
       
          水利部太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長三角兩省一市(上海、江蘇和浙江)的生態環境(廳)局、水利(水務)廳(局)等9個部門聯合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力求形成聯保共治合力。該方案明確將一體化示范區和協調區范圍內47個主要跨界水體納入實施范圍,其中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湖、汾湖等“一河三湖”是加強跨界水體聯保共治的重點。
       
          “一個簡單的水葫蘆打撈工作,就能體現出跨界水體聯保的重要性。”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太浦河鎮級河長陳賢明介紹,三地未開展合作前,相當于各自唱“獨角戲”,效率低而且水葫蘆問題容易復發,加強合作后相當于奏 “交響曲”,治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時,水利部太湖局還配合示范區執委會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研究工作,支持示范區出臺相關工作實施意見;開展長三角地區典型跨界流域(太浦河)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此外,三省一市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加強機動車、船舶以及非道路機械等移動源污染協同治理,全面落實區域“三油并軌”,提前實施輕型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船舶排放控制區提前全面使用0.5%以下低硫油;建立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推進區域臭氧與PM2.5協同防治聯合攻關,推進區域41個地級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共享,為“進博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活動提供空氣質量保障。
       
          示范區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審議通過示范區建設2022年重點工作安排、示范區燃氣專項規劃等,其中燃氣專項規劃將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針對典型產業園、美麗鄉村定制特色燃氣供應子系統,實現示范區內城鎮居民天然氣氣化率達到90%以上。
       
          除了政府“畫藍圖”,示范區綠色發展還著力發揮企業、智庫等社會力量作用。
       
          上海市青浦區委副書記、區長楊小菁說,目前青浦區已經引進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項目,未來還將積極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文旅產業創新發展集聚區、攜手長三角高校共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推進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而在2021年6月,52家企業、協會、智庫還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共同體,致力于探索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新格局。
       
          “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生態治理上做出諸多有益探索,如上海市青浦區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區鎮補償和環保管家創新、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亮碼經營等,但市場主體的力量還不夠強。”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柏國強說。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說,生態環境治理要擺脫“吃藥看病”的困境,企業必須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魄力去應對可能的“陣痛期”。
       
          “共同體成立不只是開個會,談一些觀點,更需要后續具體項目的落實和發展路徑的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陳建忠說,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良好的生態基底之上,湖區經濟、綜合交通、綠色產業等議題都是非常優質的研究方向,也是共同體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破題”的關鍵。
       
          “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底色,我們不僅要在更大區域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還要更加有力地推進區域一體化治理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主任華源介紹說,2022年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將探索建立統一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標準,以及實施跨域共保的示范區綠色保險制度。
       
          據悉,在綠色金融領域,此前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相關部門已協同制定綠色金融評價定性指標體系,實現了區域綠色金融評價標準的基本統一。下一步,相關部門還將會同示范區執委會推進數字人民幣創新試點工作、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支持示范區“三農”、小微企業綠色發展;支持示范區金融同城化服務創新發展聯盟成立綠色金融專委會;持續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