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狀況惡化帶來的影響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樂施會(Oxfam)和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EI)在2020年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中顯示,1990—2018年間,全球最富有的人口(10%,6.3億人)貢獻了全球50%的碳排放量;前1%的人口貢獻了全球15%的碳排放量,是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碳排放量的2倍。越來越極端的天氣所引發的氣候災難也再次印證了,氣候危機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對貧困、邊緣群體的人口影響更大,這部分人口主要是來自南半球,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國家的民眾占據多數。因為資源和技術的匱乏,這些國家很難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方案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如難以建造更加堅固的房屋來抵擋洪水和颶風,因此在極端氣候事件中遭遇的損失也最為慘重,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其災后恢復及適應的能力,很多人被迫淪為氣候難民,其中80%的人口又是女性和
兒童。如2021年7月孟加拉國科克斯巴扎爾地區遭遇季風性洪水和山體滑坡,導致100多名
兒童死亡,30萬村民被迫轉移。
聯合國難民署(UNHCR)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以來,因為極端氣候導致的難民數量是武裝和暴力沖突導致的難民人數的2倍還多,平均每年有2100萬人因為天氣原因而被迫遷徙,約有90%的難民是來自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強的國家。例如海地,長期以來,該國受洪水、颶風、干旱、地震等自然災難的影響,而對出口創匯有巨大貢獻的森林采伐業蓬勃發展導致的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城鎮化進程造成的污染等因素又進一步導致環境惡化,使得海地人深陷貧困泥沼而無法自拔。經濟問題、水資源短缺、糧食安全等均是海地人被迫遷徙的主要原因,而2021年8月的地震及系列與氣候相關的問題更是嚴重加劇了這一趨勢。
令人憂慮的是,失去家園的人往往是窮人和弱勢群體,他們的遷徙通常又以非正規方式進行,面臨的風險則更大。英國基督教救濟會在2021年1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氣候災難事件至少導致全球1075人喪生,130萬人失去家園。其中損失最大的美國東部居民,因颶風“艾達”的出現,給這一地區民眾造成了650億美元的損失。而德國的洪災、比利時的洪水,也使得兩國面臨430億美元的損失;得克薩斯州年初的寒流和年底的冬季暴風雪,也使得該州經濟損失達到了230億美元。
WMO臨時報告表明,位于太平洋上的小島國家,特別是低洼礁島國家,如基里巴斯、馬紹爾群島,按照當下的氣候變化趨勢,到21世紀末期將會被海水淹沒,其他的小島國家在未來的幾十年后將變得不宜居住。同時,因受到海岸侵蝕的影響,這些礁島國家的淡水資源日漸減少,直接威脅到貧困群體的生存。這就意味著,即便是屆時這些國家不被海水淹沒,也會因為淡水資源匱乏而使得島上居住陷入生存困境。
氣候變化引發的資源短缺還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動蕩及暴力沖突,甚至會為恐怖主義發展創造條件。2020年,喀麥隆極北大區分別以捕魚、畜牧為生計的兩個部落因為爭奪水資源和土地而引發了嚴重的武裝沖突,并蔓延至其他部落,迫使數萬人離開家園。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控制了當地的供水設施,利用水資源短缺問題來控制社區;在索馬里,青年黨通過控制林木走私來獲取暴利,加劇了當地森林的亂砍濫伐。
對于許多德國人而言,2021年7月發生的大洪水會令他們終生難忘。但是,在這場德國人眼中“100多年來最致命的自然災害”只是2021年極端天氣的冰山一角。當西歐、東亞被強降雨籠罩時,北歐、北美多地也被創紀錄的熱浪侵襲。2021年12月席卷美國中部6州的史上最強龍卷風,更是讓人們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威力。過去幾十年來,極端天氣事件、武裝沖突、經濟問題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些風險事件的影響,破壞了人類數十年來在改善糧食安全、改進貧困群體生計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1年1月份預測,在2020年全球營養不良人口達到頂峰(7.68億人)之后,2021年全球營養不良人口將會減少至7.1億人。但是,到2021年10月,全球營養不良人口的總數超過了7.68億人;到12月,在2020年的基礎上增加了1.91億人。由此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氣候變化而導致生計崩潰,在南蘇丹、也門、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尤其明顯。2021年拉尼娜現象改變了雨季出現的時間,使得熱帶地區人們的農業活動受到了影響。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概率及發生的時間往往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左右,從中美洲到阿富汗,干旱、洪災、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嚴重削弱了貧困群體的謀生能力。
當然,氣候變化并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但其確有乘數效應。因為氣候變化影響了地球生態系統,包括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削弱了生態系統為人們提供生計的能力,特別是為弱勢群體提供生計的能力。這也是“氣候正義”與人權問題受到環保團體關注的原因。2021年10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承認所有人平等享有清潔、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環境的權利。這項決議雖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卻包含了強有力的政治承諾,并會成為各國政府采取氣候行動的催化劑。在全球范圍內承認人人享有健康環境權,對于各國以更加協同、更加有效的方式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具有實際意義。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