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發展研究院等機構近日發布的相關報告稱,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需要全面加強國土綠化的質量,進一步發揮森林草原的
碳價值。
這份《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發展報告(2020~2021)》建議,盡快研究制定森林草原事業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協調推動國內減排、
碳匯增加雙重目標。在《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框架和現有能源產業技術規范下,明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森林草原事業評估方法和技術手段,確保碳達峰、碳中和階段性目標完成情況能夠得到科學的界定。
作為陸地生態主體,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減緩氣候變化上有著巨大作用。
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茖W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
“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必須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原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說。
“森林碳匯具有多重收益。”青海省林業碳匯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儀律北以“青海省湟水規?;謭鎏紖R造林項目”為例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該項目總面積58.4萬畝,預計整個項目計入期內(100年)碳匯總收益約10.8億元,投入產出比達到120%。
據測算,青海省湟水規?;謭鎏紖R造林項目實施后,當地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30%提升至2020年的36%。項目還提供了3.5萬個工作機會,參與整地、栽種、澆水等造林工程的農民人均增收超過1.2萬元。
森林覆蓋率高達92%的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不僅涵養了一方水土,守護著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年接待游客量也超過100萬人次,直接或間接解決了近2萬人的就業問題。
上述報告同時表示,目前中國森林的單位面積蓄積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仍然欠缺,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來保障森林的撫育經營。中國部分退耕還林還草地區生態基礎仍然較為薄弱。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去年11月在“關于探索完善林業碳匯交易助推生態林產業發展路徑的建議”復文中表示,將完善財稅激勵、市場交易規則及政策,結合全面建立林長制責任體系和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在制定完善林長制考核制度和《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國家標準時,考慮將林業碳匯納入評價指標,同時探索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和模式。
上述報告建議,研究制定適用于中國產業結構的
碳排放市場機制,綜合考慮總量控制與碳吸收、排放交易權方案。引導化石燃料使用產生的經濟利益對森林草原事業進行補償。合理設定經濟、氣候變化情況下的
價格波動方式,避免對現有能源產業造成過大沖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