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
碳排放國,中國設定了2020年“力爭2030年達峰,2060年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根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 》2019年中國二氧化
碳排放量達到98.1億噸,占全球排放量的28.6%,遠超美國,以50.3億噸碳排放量位居第二,占全球排放量的14.6%。目前,中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較高水平。2009 年,中國提出到 202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量比 2005 年減少 40-45% 的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履行
碳減排承諾,7 個
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省市2011年確定了深圳、上海、
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碳排放交易市場于2013年和2014年逐步啟動1 . 截至2017年9月,7個
試點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超過1.9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超過45億元人民幣。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后,中國分別實現了2015年和2020年“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17%和18%的
碳減排目標。減排目標分別于 2010 年和 2015 年制定。2020年碳排放強度將比2005年降低48.1%,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碳減排目標。
與指令控制的環境監管不同,碳排放權交易政策旨在將碳排放權作為資產標的,利用市場化交易工具實現CO 2減排目標。中國碳排放交易政策的運行是以中國排放配額(CEA)為補充,以中國核證減排量(
CCER)為補充。在具體實施中,由相關職能部門確定最大碳排放量。結合區域排放單位的數量和各單位的碳排放強度,將碳排放配額分解為強制排放企業。如果控排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量超過配額,企業可以通過
碳交易平臺,為剩余企業的超額排放購買其二氧化碳排放權。當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獲得的配額時,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剩余的碳排放權。作為補充,除配額市場外,還引入了自愿減排市場。允許超標企業向開展“碳抵消”活動的企業購買核證減排量,自愿減排企業可以出售核證減排量實現盈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