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小指標挖節能潛力,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實現碳中和道路,需要推進落后產能淘汰以及生產中的
節能減排,這必然會催生生產技術的巨大提升。其中,煤耗是反映電廠經濟效益、能耗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也直接關系到減污降碳的成果,降低煤耗成為不少企業技術攻關的焦點。
“十三五”規劃明確規定,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時以內,并要求現役燃煤機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到865克/千瓦時左右。寧夏某公司在全國碳市場正式交易前已提前謀劃布局,建立火電機組供電碳排放強度最優模型,結合機組運行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通過分析負荷和煤質關鍵影響因子,提出低碳配煤策略。通過最優模型,實現機組供電碳排放強度降低0.5%,機組總排放量降低0.5%,對應煤質不變條件下,機組供電煤耗下降0.5%。
2020年以來,浙江某電廠通過推進機組增容改造,改造優化WGGH運行、降排煙溫度、強化小指標運行等措施,不斷降低煤耗,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通過千方百計利用技術手段,狠抓看似不起眼的小指標,不斷挖掘節能潛力,培養全員的節能意識,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電廠有關負責人介紹道,就拿溫度這一小指標來說,上下幾攝氏度之間皆學問。
他舉例,2021年以來,電廠四臺爐排煙溫度高于設計值10℃-15℃,嚴重影響機組性能,電廠從優化配風方式、調整配煤方式等9個方面制定實施細則,通過減少鍋爐漏風、降低鍋爐火焰中心從而控制排煙溫度等一系列“組合拳”,鍋爐排煙溫度攻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各臺爐排煙溫度同環境溫度、同工況下降5℃-8℃,降低供電煤耗0.8g/kWh-1.2g/kWh。此外,他們還通過提升主蒸汽平均溫度1.06℃,降低供電煤耗約0.05g/kWh,再熱蒸汽溫度提升1.18℃,降低供電煤耗約0.03g/kWh。
“碳市場是將碳排放權轉變為一種有價的稀缺性物品,將生產引起的碳排放及氣候變化因素納入企業的經營成本,當
碳價達到一定程度,足以顛覆企業生產經營現狀。”談到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內蒙古一家電廠的相關負責人說,要積極順應政策導向、應對形勢變化,“以變應變”,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堅持將煤電做強做優做精,不斷投入資金開展節能技改,探索高碳行業的低碳發展之路。
2016年以來,企業先后進行了汽輪機通流改造、低低溫省煤器與暖風器改造、機組汽前泵葉輪優化改造、機組膠球系統改造、煙道系統阻力改造等節能技改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近兩億元,每年節約標煤近10萬噸、減少碳排放約30萬噸。同時,不斷優化生產細節,加大生產現場運行管理力度,機組可靠性和利用率不斷提高,供熱量不斷增加,機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公司單位供電排放強度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20年比2013年下降了39gCO2/kWh。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