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碳衛星)的觀測,科學家近日獲取了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將助力盤點各地碳收支。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組聯合中、英多位科學家,在學術期刊《大氣科學進展》發表了相關研究
論文。
劉毅介紹,利用大氣濃度測量進而計算
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方法,優勢在于“看得廣、看得清”,與側重“看得準、看得全”的地面觀測形成有效互補。研究者除了依靠衛星觀測資料,還需通過先進的同化計算系統,模擬出大氣二氧化碳傳輸過程和每個時刻、每個地方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并與衛星觀測協調一致,得到一個最接近真實的碳通量數值。
“全球盤點有助于了解二氧化
碳減排、增匯等行動對氣候變化趨勢的影響,衛星遙感將在全球統一、無偏差的碳收支核算中發揮重大作用。”劉毅說。
碳衛星于2016年發射,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專門用于監測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衛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