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歐洲的低碳發展路徑備受矚目。歐洲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歐洲
綠色新政》提出,到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水平減少50%-55%,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且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脫鉤。
如何看待歐洲低碳之路?它對中國有何啟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又需有哪些考量?近日,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岳光溪,從中尋找答案。
一分為二看待歐洲低碳之路
在加速能源轉型、實現低碳發展的努力中,歐洲和中國具有同向的目標。在綠色發展戰略上,歐盟的做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吉臻,同時擔任著
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等多項重要職務。他認為,歐洲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中,其理念和部署,都走在世界前列。例如,歐洲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歐洲電網的互聯互濟以及歐洲電力市場的建立,都值得中國深入研究和借鑒,但仍應客觀看待歐洲低碳之路。
劉吉臻舉例說明,過去幾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高,但背后是電價的急劇飆升。
對此,岳光溪院士也認為,應該一分為二理性看待歐洲低碳之路。
作為潔凈煤技術領域的
專家,岳光溪表示,歐洲國家在推動
綠色建筑發展,倡導
節能減排方面特別值得中國學習,其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有效緩解了環境壓力。但基于國情差異性和資源稟賦特殊性,中國仍應堅持中國特色的能源轉型道路。
“中國人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不能跟著國際上的聲音人云亦云。在
碳排放的問題上,控制
碳排放尺度等方面,應實事求是,以科學眼光去看待。”岳光溪說。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