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12月制定,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明確的溫室氣體種類:
l 二氧化碳(CO2)
l 甲烷(CH4)
l 氧化亞氮(N2O)
l 氫氟碳化物(HFCS)
l 全氟化硫(PFCS)
l 三氟化氮(NF3)(2001年多哈
會議上新增的)
除二氧化碳外,其他溫室氣體根據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最終以“二氧化碳當量”的總量來衡量個人、組織或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排放情況。此處的“二氧化碳當量”便是我們常說的“碳”。
由于溫室氣體的增多導致全球溫度升高,進而引發各類生態災難,為此全球各國經過多年努力,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簽署了氣候變化協定——《巴黎協定》。協定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想要控制溫度增長,就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但國家要發展、企業要生產、百姓要生活,離不開能源消耗,這些都不可避免的會造成二氧化
碳排放。
如何在不影響生產生活的情況下,還要完成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中國的回答是:碳中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