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環節動物,以腐爛的植物和其他有機物為食,靠吞食土壤和沙粒獲取并分解其中的有機物質,從而也松動了土壤。這個特征使蚯蚓在被大量引入農業的同時,也被掛上“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的罪名。
然而,各項研究表明,蚯蚓不僅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還能在土壤里儲存碳等有機物質。
美國普渡大學與史密森學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所成立的研究小組表明,北美森林里的蚯蚓可以分解落葉和草根中的碳并將其儲存在土壤里。原本停留在土層表面的干草和落葉經過有機物氧化過程后,很容易將碳釋放到大氣層中,但在經蚯蚓消化過后便能在土壤里留存很久。蚯蚓的存在可分解落葉層,有助于有機物質在土壤中的分散。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傅聲雷和副研究員張衛信等更是發現,盡管蚯蚓會在短期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它們還穩定了大部分消化過的碳。蚯蚓在同時加快碳礦化和碳穩定的過程時,將多數碳固存在了土壤中,因此總
碳排放量與沒有蚯蚓的土壤相差不大。然而經過蚯蚓分解的土壤,既增強了土壤的碳儲存能力,還有助于植物生長。
對于另一種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2O)的排放,研究表明,只有當蚯蚓密度高于正常密度N2O才會增加,在正常密度下N2O排放和無蚯蚓的土壤差別不多。研究人員認為,即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因蚯蚓數量增多而增加,礦化和硝化速率也不會增長,因為蚯蚓在促進
碳匯的同時形成了氮匯,從而阻止了氮礦化和硝化速率的增加。在正常蚯蚓密度下,土壤并不會排放更多的N2O。
由于地球上有超過3000種蚯蚓以及多種土壤,對于蚯蚓準確的固碳能力還需更多研究。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小組所用的蚯蚓源于歐洲,張衛信等人則用源于西歐和東亞的蚯蚓品種,這些蚯蚓都是遍布全世界的普遍品種。他們認為,我國南方最常見的環毛類遠盲蚓屬蚯蚓有著很強的保碳能力。為了評估蚯蚓的碳固存能力,張衛信提出了計算碳固存系數的公式,量化了蚯蚓對土壤內碳含量的影響。
除了對于營養物質的儲存,蚯蚓還能修復改良土壤,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且其體內豐富的蛋白質可以作為飼料、魚餌甚至入藥。蚯蚓糞本身也是一種有機肥料,包含豐富的有機物質。將蚯蚓運用到農業中,正是利用自然的產物改善自然,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更進一步。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