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在濟南正式成立。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教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王良;原湖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侯長安;原國務院三峽辦黨組成員張寶欣;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研究員;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理事長黃建忠;原國務院三峽辦移民局副局長陳建波;國務院研究室中國政策
專家庫成員、中國
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李鵬;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白皓;山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王邵軍、黨委副書記趙友春、副校長綦好東以及學術界、企業界、新聞媒體的代表,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50余人見證揭牌儀式。校長趙忠秀主持了揭牌儀式。
上午8:40,山東大廈中華廳高朋滿座,勝友咸集。在熱烈的掌聲中,江必新、費維揚、王良和王邵軍共同掀起紅綢,為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揭牌。
據悉,這是我國成立的第二個低碳學院,也是山東首個低碳學院。2019年以來,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和山東省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清華大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等相關機構和部門的支持下,山東財經大學低碳學院籌備工作小組集思廣益、深入調研,會同有關政府部門、知名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為學院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邵軍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學校的辦學歷史和發展現狀。他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推動
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 “十四五”時期,綠色發展將獲更大力度支持,低碳產業將站上新的風口。面對中國乃至全球巨大
碳交易市場,
碳金融、
碳管理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潛力非常大。因此,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的成立恰逢其時,對于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的重要論述,對于服務新發展格局下的低碳產業和市場人才急需,對于復合型新財經人才培養創新,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學院立足齊魯大地,聚焦產業需求,做好經管學科與理工學科的結合文章,做好國內國際合作的結合文章,做好自身發展與服務社會的結合文章,把低碳學院打造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碳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基地、新文科建設和財經教育轉型發展的創新
平臺和助力山東經濟轉型發展的試驗田,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張寶欣宣讀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同志的書面賀信。
李鵬宣讀了十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郭樹言同志的書面賀信。
現場播放了德國科學與工程院院士、總理經濟顧問、明斯特大學Andreas Loeschel(呂安迪)教授,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的視頻致辭。
江必新在致辭中對學院的成立表示祝賀,認為這是低碳教育發展的一件大事,也是低碳領域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學院在加快構建完整的低碳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盡快凝練和提升專業課程的核心競爭力、瞄準國家發展目標,發揮優勢為其服務等三個方面有組織地進行科研,在服務國家低碳發展目標中體現價值,培養更多的低碳領域研究人才。
致辭環節結束后,王邵軍為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費維揚、執行主任黃建忠、副主任潘家華頒發了聘書。趙忠秀為程鈺、曹雁青、黃建忠、方澎、黃清林、石峰頒發了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客座教授聘書。
趙忠秀在主持儀式時提出,中國國際低碳學院的成立,是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適逢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碳達峰
碳中和的目標,又處在十四五開啟之際,因此責任重大,大有可為,前景美好。學院將圍繞低碳領域的重大理論、政策與實踐問題開展研究,推動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促進低碳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制定并推廣
低碳認證標準,逐步成為國內外低碳領域的高端智庫、人才培養基地和產業孵化中心。在多輪調研論證、整合全國低碳領域精干力量的基礎上,決定在學院下設五個研究中心,即低碳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系統節能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心、工業危固廢綜合利用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心、
碳足跡與
碳標簽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碳金融與碳管理研究中心。希望這五個研究中心聚智匯力,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為低碳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山東財經大學王璟珉教授介紹了學院基本情況。在組織機構上,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趙忠秀兼任理事長,聘任陳宗興為顧問委員會主席,聘任郭樹言為名譽理事長,聘任費維揚為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建忠為執行主任。學院將以科研、國際人才培養、技術及產業輸入支撐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發展;依托低碳城(全國低碳技術交易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山東低碳城;深入技術產業化應用建設,協同建設國家級低碳科創示范基地。學院立志成為“首席氣候官”的“黃埔軍校”:建立高級低碳管理人才數據,提供國內外形勢與政策、氣候治理與行動變革、生態審美與領導力素養、低
碳價值鏈管理、系統節能與能源管理等在內的八大模塊組成的公開課程,預計初期每年提供1000人次的培訓。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禹湘副研究員介紹了中國國際低碳學院合作研究成果《氣候變化經濟學》情況。據悉,中國國際低碳學院參與研制撰寫的《中國碳標簽藍皮書》,作為中國首發碳標簽藍皮書將于2021年面世,今后將每年出版一部。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教授先后做了題為《碳中和:我們能走多快?》《創新驅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精彩報告。
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網、新浪網、齊魯晚報、山東教育報、山東商報、濟南時報等媒體記者到現場采訪報道。(于洪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