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積極創新環境管理方式,大力引導企業打造
綠色供應鏈,探索形成了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中國模式”。在10月22日舉行的2020綠色供應鏈暨氣候行動
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陳明表示,打造綠色供應鏈是化危為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央政治局
會議于今年4月提出,將穩外貿保產業鏈、供應鏈作為“六穩六保”的工作之一。陳明認為,新的形勢下各國推動經濟復蘇迫在眉睫,經濟刺激計劃紛紛出臺,同時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這些都將為供應鏈的綠色化進程帶來新的機遇。
工信部國際經濟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濤也表示,除了已經實施的《綠色制造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則》這項國標之外,至少有數十項相關標準已經出臺或正在制定,涵蓋機械、電子電器、汽車、光伏等重點行業。
“此外,天津、東莞、上海、深圳等地的先行先試,在綠色供應鏈政策標準體系構建、管理模式創新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可推廣、可復制的做法。為引導龍頭企業參與,國家還開展了綠色制造示范、綠色制造系統集成、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等
試點示范項目。”陳明說。
在當天的論壇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發布《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2020:助力全球綠色復蘇》報告。2020年的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評價前十名品牌為:C&A、Levi’s、思科、Inditex、阿迪達斯、Primark、H&M Group、太吉、耐克和New Balance。此外,今年有五家企業在供應鏈環境管理水平方面大幅提升,進入CITI指數20強,這五家企業分布為VF Corporation、家樂福、Kontoor Brands、優衣庫和微軟。
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在2014年合作研發,是首個針對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表現的量化評價體系。該指數從回應公眾關于生產環節污染的問責、推動供應商實現合規與整改行動、數據透明和公開等五個維度對品牌開展評估。
報告顯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品牌的管理工作受到影響,但公開披露反饋說明和年度環境數據的企業數量仍有所增長。截至2020年9月,該數據已增至12600家,其中超過4700家企業已通過GCA審核驗證整改有效性。
此外,54家中外品牌正在使用自動化的工具管理在華供應鏈的環境表現,比去年評價期間增加了46%。例如,C&A、Levi's、思科等品牌,已經將環境管理進一步向上游延伸,擴展到供應商使用的集中污水處理廠和危險廢物處置商,以及物流供應商。
在與供應商合作方面,今年評價靠前的企業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設定并公開披露
節能減排目標,推動供應商降低環境影響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供應鏈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追蹤目標達成進展。阿迪達斯、思科和耐克等品牌,還要求其在中國的供應商統計并公開披露年度污染物排放與轉移(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ry)數據,接受利益方對供應鏈
節能減排成效的監督。
IPE還同步發布了“全球品牌地圖”,該地圖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展示了IPE評價的全球540個品牌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關鍵行動,引導利益方關注領先品牌和供應商在推動全球供應鏈提升環境表現方面的努力。
“全球品牌地圖旨在突顯領先品牌在推動供應鏈環境管理方面的最佳實踐,以及尚未采取行動的品牌和他們之間的差距,引導金融機構和ESG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將品牌在供應鏈環境管理方面的表現納入投資決策。”IPE主任馬軍表示,“我們同時希望公眾可以通過全球品牌地圖提供的可視化數據,選擇那些積極推動供應商應對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品牌,通過消費者的綠色選擇,激勵品牌不斷加大環境管理力度,形成可持續的綠色循環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