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中國也將面臨提升國家復合危機應對能力的諸多新要求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等機構的研究表明,中國未來極端天氣氣候引發的災害將趨多趨強,高溫、洪澇、干旱、蟲災等災害風險加劇帶來的影響日益加大。在后疫情時代,中國也將面臨提升國家復合危機應對能力的諸多新要求。
在本次疫情應對中,中國就強調國際公共衛生危機應對需要跨領域,將檢疫防疫、監測協調、藥品研發、環境保護、人權保障等諸多環節都納入到全球衛生治理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可持續安全的角度將全球衛生安全與全民健康覆蓋、生態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衛大會視頻
會議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中國將同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努力確??挂呶镔Y供應鏈,并建立運輸和清關綠色通道;中國將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加快建設非洲疾控中心總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中國將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并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加大對疫情特別重、壓力特別大的國家的支持力度,幫助其克服當前困難。
與此同時,作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的“一帶一路”倡議也逐步納入生態保護與健康協調發展理念。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全球生態文明倡議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具體體現。綠色發展是人類得以發展的生存基礎,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最終可以提升各國在復合危機中的應對能力。如自2016年以來開始建立的“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
平臺目前已經下設上海合作組織環保信息共享
平臺、中國—東盟環保信息共享平臺、“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一帶一路”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以及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臺5個子平臺。就長期發展而言,這些日益制度化的平臺不僅可以為企業綠色投資、清潔能源
新基建開展等提供基礎信息和決策支持,同時基于氣候變化和生態保護的沿線預警機制建設也能提升中國在大區域治理中的復合危機應對能力。(作者系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執行所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