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6000年來以及50年后全球平均人體環境溫度(年均溫),問號表示人口分布重建數據以及未來氣候模型具有不確定性。
近期,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的一篇
論文受到廣泛關注,其總體受關注程度的Altmetric指數達到3050以上。該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徐馳團隊聯合歐美學者完成,研究團隊通過重建過去六千年來人口地理分布與氣候條件的對應關系,發現在人類歷史上持續的技術發展和歷次大規模的人口移動似乎都沒有顯著改變人類的氣候生態位,人類一直集中分布于一個較為狹窄的氣候區間內。
“如果全球人口想要繼續維持在該氣候生態位上,按當前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到2070年時約1/3的人口將面臨移民壓力。”徐馳告訴《中國科學報》。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會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農業生產活動、人體健康等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2018年10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相比于之前提出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這次建議將其限制在1.5℃。
《報告》稱,隨著全球升溫1.5℃,珊瑚礁將減少70%~90%,而升溫2℃,珊瑚礁將消失殆盡(>99%)。全球每十年升溫 0.2±0.1℃,目前已經升溫約1℃。按照這一趨勢,2030年到2052年之間將達到1.5℃。
值得關注的是,研究人員推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會導致大規模氣候移民的風險上升。
研究團隊分析了適宜人類居住的氣候生態位在50年后的地理位置。徐馳表示,總體上,全球南方(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條件呈現惡化趨勢,而其他部分區域的氣候則呈改善趨勢;氣候變化將導致適宜氣候條件發生快速的地理偏移,如果人類想要跟上這種偏移,那么1/3的人口將被迫移居。
當前,年均溫在29攝氏度以上的區域只占全球地表不到1%,其中絕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腹地。研究發現,按當前氣候變化軌跡的發展,到2070年這種高溫區域將擴展到占19%的全球地表;結合人口增長的預測數據,在這種氣候變化情景下,30億人將面臨著幾乎難以生存的氣候條件。
也就是說,在假設不發生大規模氣候移民的前提下,同時考慮人口增長的因素,50年后可能將有約30億人生活在與當前撒哈拉沙漠腹地類似的酷熱溫度條件下。
但徐馳也強調,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綜合影響非常復雜,氣候移民的風險難以進行綜合評估。而該研究通過簡化途徑進行估算,表明如果氣候變化得不到緩解,按照現有人口增長趨勢,大規模氣候移民很可能成為必然結果。
顯然,有效緩解氣候變化則可以顯著減弱這種負面影響。
研究發現,以當前溫度為基準,全球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大約可以導致10億人口偏離氣候生態位;將全球變暖限制在相對工業革命前的2℃以內可以使得數十億人免于遭受難以忍受的酷熱氣候條件。這種非貨幣化的評估方式有助于理解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收益。
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報告》里提到的: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需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進行更深刻的轉型。
當前氣候條件下(背景為當前年均溫),年均溫在29攝氏度以上的區域(圖中黑色區域)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在RCP8.5氣候變化情景下,到2070年年均溫29度以上區域將大幅擴展(陰影區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