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下全人類面臨最嚴峻的長期威脅,但仍有不少人認為冰川融化、物種滅絕離我們很遙遠。近日,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在其節目中吐槽人們為什么不重視氣候變化,有理有據引來國內網民一致好評。
對于大多數人沒有積極應對的原因,節目中運用原始人和愛因斯坦作比:原始人對于即時威脅,如草叢中跳出的獅子,會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威脅,而相反的是“氣候變化”這個威脅很抽象,大多數人會分析、有認知,但不會激發即時恐懼。
每個人都有兩套思維:即刻反應的原始人思維和理論分析的愛因斯坦思維,面對氣候變化,大多數人會啟動愛因斯坦思維模塊。
節目呼吁大家要用原始人思維來應對“氣候變化”。洪水泛濫、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北極熊在陸地覓食等魔幻事件,無不告訴我們“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已成為“即時威脅”。
1、減排對于應對氣候變化無濟于事
事實上,人們確實需要正視“氣候變化”,因為減緩工業及經濟活動已經無法阻止這個威脅,迫在眉睫從來不是夸大其詞。
6月6日,聯合國發微博稱: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五月,氣溫較1981-2010年五月的平均溫度高出0.63°C,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火山觀測站測量的5月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季節性峰值。
美國資深科學家彼得·坦斯表示,從二氧化碳濃度的記錄中似乎沒有看到減排的進展。世界氣象組織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工業和經濟活動放緩并不能替代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氣候行動。疫情揭示了人類對抗氣候變化的艱巨:即使在此期間人們的生產生活已極大低碳化,要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仍任重道遠。
“在對新冠后的復蘇進行投資時,各國政府有機會將氣候問題作為復蘇計劃的一部分并加以解決。”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提到。如今世界經濟正從疫情中復蘇,應把握時機,推動能源轉型,實現更具韌性的復蘇。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擔落在了交通和能源這兩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中。只有能源與交通二者協同,做到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才是有效應對“氣候威脅”以及未來環境治理的必由之路。
當前,可再生能源僅占世界發電能源總量的四分之一;交通運輸業占最終能源總需求的30%,但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才不到5%。由此可見,國內乃至國際社會需要樹立更具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匹配相應政策,為電動車的普及和可再生能源提供具體的激勵措施。
2、世界需要能源轉型的“中國樣本”
毋庸置疑,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主要方向,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抓手,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普遍就業的一種重要力量,并對全球能源格局、地緣政治的影響日益顯現。
《巴黎協定》提出“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的目標,這就需要將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增加 9倍。能源轉型不可逆,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戰略性問題,世界各國的
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正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發展。
在中國,可再生能源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有著一騎絕塵的優勢。
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擁有全球領先的制造能力和優質產能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潛力。中國可再生能源技術裝備水平在關鍵零部件上基本實現國產化,相關新增專利數量居于國際前列,并構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完整產業鏈。2019年全球光伏組件產量約為102GW,其中中國光伏組件產量達到了98.6GW,占全球產量比重不斷上升。
近年來,通過深化全球供應鏈布局和專業化分工,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成本持續降低,光伏發電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在我國部分省市也已等于或低于火力發電成本,已經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緩解能源安全壓力提供了“中國樣本”。
在此背景下,中國也在加快推進電力設施的互聯互通,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特高壓網架結構,也是唯一實現大規模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成熟的電力網架結構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及打造西部
新能源基地。
綜上所述,在看似自洽的“全球能源互聯網”還遠在天邊時,中國能源互聯、能源轉型的“中國樣本”已經在路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