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決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國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014年4月,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此次調查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覆蓋除港、澳、臺以外陸地國土的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從點位監測看,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達到16.1%,耕地點位超標率高達19.4%。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東北老工業基地、長三角、珠三角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中南、西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工礦業、農業等人類活動和自然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土壤一經污染,想要恢復原狀極其困難。如果不進行人為的修復與整治,靠土壤本身的自然恢復,一般需要兩三百年的時間。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近年來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2015年環保部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土壤污染防治等納入立法主要內容。隨后《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2017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要求》、《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陸續出臺。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
會議表決通過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該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規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自此為我國土壤環境治理領域提供了頂層設計方案。
巨大的污染治理需求,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2016年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訂單總額接近60億元,2017年這一數值激增至250億元左右。相對應地,2016年國內土壤修復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為2000家,而2017年這一數目增加至2800家。然而,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尚處起步成長階段,行業產值不及環保產業總值的1%~2%,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已經達到30%以上。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家宏觀和行業政策對土壤污染防治重視程度的提高,市場需求將進一步加速釋放,土壤修復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相關
專家測算,“十三五”期間,中國土壤修復潛在市場將超10萬億元,遠超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1.7萬億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4.6萬億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