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行業發展與政策背景
煤電行業的“去產能”是“十三五”期間的主要能源政策之一,2016年也是煤電去產能政策大爆發的年份,從年初發改委的嚴控煤電新增產能通知開始,出臺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到年底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煤電11億千瓦的總量控制目標;這都向煤電行業發出了前所未有且非常明確的產能收緊信號。體現出國家對于煤電行業過剩產能的認識,也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控制煤電行業有序發展的政策降低發電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圖1: 中國電廠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比較
數據來源:歷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一覽表
注:發電設備利用小時統計的電廠為6000千瓦及以上規模
如果沒有這些停建和緩建的政策,煤電廠利用小時數或將持續下跌。去產能政策的效果在“十三五”期間就已顯現,帶來了煤電新增產能降速自不必說,也扭轉了煤電廠的利用小時數走低勢頭,火電利用小時已從2004年的5991小時(近二十年高點),一路下滑降至2016年的4165小時,去產能政策讓利用小時數在2017年止跌,2018年小幅增至4361小時,但這仍然離煤電機組5500設計利用小時數相去甚遠。此次整合預計將大幅提高該地區的煤電利用效率。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