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用理念的設計框架
個人
碳信用,是指個人通過
節能減排行動實現的碳減排量在經核算和認定后,獲得的碳排放權。它可以在各種相應的場合使用,包括在碳配額市場出售。
碳信用回避了對個人碳排放總量的限定,僅對實現的減排量進行測算。因此,這一機制無需考慮配額總量設定是否科學,配額分配是否公平,大大簡化了運行環節。這種做法也為個人碳信用制度的發展帶來便利。
個人碳信用形成及應用
廣東省碳普惠制是信用理念的一個典型實踐。廣東省于2015年7月發布了《廣東省碳普惠制
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廣東省碳普惠制
試點建設指南》,成為碳普惠制的率先行動者。納入普惠試點地區的相關企業或個人,自愿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綠色碳匯等低碳行為(碳普惠行為),所產生的自愿減排量經核證后,可以打包進入碳交易市場。碳交易收益用作社區建設或按比例返利于居民。從目前的情況看,廣東省個人碳普惠制的
方法學開發和實踐僅涉及林業碳匯項目,尚未拓展到與個人生活消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用領域。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北京市“我自愿每周再少開一天車”
平臺更是碳信用機制的集大成者?;诜椒▽W的科學支撐,
平臺對私家車自愿停駛的碳減排量進行核算,車主停駛的行為一方面獲得積分獎勵,一方面產生的減碳量由交易代表以市場
價格購買,而后銷售至北京市
碳市場,首創了個人碳交易的一個新模式。最新數據顯示,自2017年6月11日(節能宣傳周啟動)以來,“我自愿每周再少開一天車”平臺注冊車輛超過5.9萬輛,其中參與并成功完成自愿停駛減排的有88.4萬人次,截止到2019年底,停駛產生碳減排量已經達到了4.8萬噸,而車主從中獲得了約234.8萬元自愿停駛減排收益,停駛最多的車主獲得收益已超過285元。從平臺數據上可以觸摸到車主的自愿參與性,折射出公眾對社會的責任心。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