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之前,歐美發展工業產生的煙塵導致了北極變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雖然20世紀以來,工業和建筑業發展一直在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不過全球的溫度變化經歷了一個來回波動的過程——從1915年起飆升了30年,又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穩定了20多年,之后又開始攀升。數十年來,科學家將這些波動歸結為地球內部的變化,特別是一種準周期性的溫度波動現象:大西洋多年代際震蕩(AMO),被人們視作氣候的“起搏器”,特點是持續一個較長周期的海洋溫度變化。但現在,人們越發質疑這個“起搏器”的稱呼是否恰如其分。
英國牛津大學的氣候科學家Karsten Haustein等人本月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全球氣候的波動可能與AMO并無直接關聯。在排除霧霾等因素對陸地和海洋的影響以及溫度記錄中的缺陷后,Haustein和同事發現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才是20世紀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他表示,AMO不太可能形成人類未知的周期性,這意味著未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暖也不會因為AMO而抵消。
也有研究者認為,Haustein等人低估了AMO的作用,“盡管有時它在全球范圍內的作用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大”,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科學家Kevin Trenberth指出。
AMO是指研究者觀測到北大西洋的海面溫度會從異常溫暖變為寒冷,并在20年至60年后再逐步回升的過程,古代的氣候變化也似乎有類似的波動。研究人員推測,大西洋洋流輸送帶的周期性變化是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愛丁堡大學的統計氣候學家Gabriele Hegerl表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周期性變化,并且有降溫和升溫的過程,這些都還沒有人能解釋清楚。而且證明這一周期性現象的證據正在慢慢消失,“這是更加難以防止的”。
2012年,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的氣候科學家Ben Booth曾在《自然》上撰文,開始了對AMO這一現象的懷疑。上世紀50年代,大氣層的污染、霧霾或氣溶膠開始增厚,這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海洋的溫度升降,而不需要借助AMO。一些此前發表的獨立研究模型也獲得了類似結果。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