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于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屆締約方大會(COP21)通過,2016年11月正式生效。今年恰逢《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全球氣候治理歷經十年坎坷歷程,又一次站在決定人類命運的十字路口。
《巴黎協定》是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后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重要的意義在于基于“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建立了通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通過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的機制安排實現了最廣泛國家的參與,目前全球195個締約方提出NDC目標,覆蓋全球排放的95%以上,大約150個國家提出
碳中和目標;明確了全球長期溫控目標,即相比工業化前水平控制全球溫升不超過2℃并努力實現1.5℃,并建立了全球盤點等相關機制,為后續氣候行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近年來,各締約方不斷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展開談判,首次全球盤點開啟了能源轉型脫碳新時代,建立損失損害基金,達成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等。落實《巴黎協定》有力推動全球
綠色低碳轉型。
十年前,《巴黎協定》的通過被譽為全球氣候合作的典范,是全球氣候治理的“高光時刻”。十年來,《巴黎協定》也是命運多舛,見證了全球氣候合作的起起伏伏。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氣候談判一度中斷,2021年英國格拉斯哥氣候大會重拾全球氣候合作的信心,尤其是大會結束前夕發布的《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給各締約方一個“意外之喜”。
《巴黎協定》遭遇的更大沖擊來自美國搖擺不定的氣候政策。2017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2021年拜登政府重新加入,2025年特朗普重新上臺后再次退出。美國兩次退出,不僅無視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更嚴重破壞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共識和國際合作的政治互信,暴露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脆弱性和無力感。
世界氣象組織(WMO)數據表明,2014到2023年是地球12.5萬年以來最熱的十年。2025年1月WMO已經確認2024年全球平均溫度超過2023年再創新高,相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5±0.13℃。盡管一年超過1.5℃并不代表《巴黎協定》的失敗,因為2023—2024年溫升超預期與厄爾尼諾有關。全球溫升幅度是否超過1.5℃,要消除短期因素看長期趨勢。
專家結合實測溫度與預估模型預測全球會在2030年左右(2028—2036年)超過1.5℃,2048年左右(2040—2062年)超過2.0℃。即使暫時超過1.5℃,還可能是氣候過沖,后期還可以通過大量負排放把溫度降下來。
毋庸置疑,在百年尺度上,人類活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化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溫度的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其對全球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挑戰日益嚴峻。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加強全球氣候合作,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是必由之路。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2025年也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五周年,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了確定性,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法國作為《巴黎協定》通過以及簽署時的東道國和歐盟重要的成員國,對《巴黎協定》來之不易的成果也倍加珍惜。2025年3月27日中法在《巴黎協定》達成十周年之際,發布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體現了雙方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作為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法律遵循和主渠道地位的基本立場和政治共識。
2025年將是國際氣候進程中的關鍵“大年”。各締約方將展現雄心,提交面向2035年的新一輪NDC目標。年底將在巴西貝倫召開的氣候公約COP30也備受國際社會的矚目。當前,飛速發展的數字化與綠色化科技創新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新機遇,世界各國更應共同努力,攜手推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邁入《巴黎協定》下一個關鍵十年。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