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廣東持續推動生態環境建設,有哪些具體部署?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徐曉霞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廣東牢記使命、勇挑大梁,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全面建設美麗廣東、美麗中國先行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奮力在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打頭陣、當先鋒。
深化生態環境分區差異化管控
羊城晚報:進入“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廣東生態環境部門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徐曉霞:廣東始終堅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廣東作為經濟大省,近年來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系統治理,積極探索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2024年,在保持GDP連續36年全國領先的同時,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AQI達標率達95.8%,14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3.2%,均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在一以貫徹落實高水平保護的同時,我們通過三大路徑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是深化生態環境分區差異化管控,強化重點項目環評要素保障,重點支持新興、未來產業培育及傳統產業升級,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創新監管方式,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三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速節能環保產業規?;l展,大力推進核電、海上風電等
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態新動能。
大力發展漁業“綠水模式”
羊城晚報: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多處內容涉及綠色低碳發展,您對此有哪些具體建議?
徐曉霞:今年,我將重點推動更多支撐和助力高質量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務實舉措。在助力產業綠色發展方面,具體帶來3份建議——
一是持續探索綠水經濟,大力發展漁業“綠水模式”。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探索漁業綠色發展,形成不少好的經驗做法。尤其是廣東作為海洋大省,擁有全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遍布廣闊海域的1963個島嶼,海洋牧場綠色發展條件極為優越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以新質生產力營造“綠水青山”的新征程中,廣東“綠水”這篇文章,完全可以濃墨重彩。2023年以來,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開工項目達92個,投資額超200億元。但是,我國漁業綠色發展總體仍面臨養殖方式需更科學、設施設備應走向智能化、尾水治理和排放應更上水平等挑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對此,建議以加快培育發展漁業新質生產力、強化漁業綠色低碳賦能、建設國家級漁業大數據
平臺、健全漁業風險防控體系、提升水產種業質量、組建國家漁業科創聯盟等措施,系統性推動我國漁業全面轉型,助力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和海洋強國建設,描繪綠水經濟發展畫卷。
二是支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
新能源動力汽車廢舊電池回收利用處置中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廣東是
新能源汽車產業重地,產量占全國近1/4,保有量占全國約1/8,為貫徹落實2月21日國務院常務
會議審議通過的《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依法依規處理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建議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新能源動力汽車廢舊電池回收利用處置中心,系統構建廢舊動力電池綜合服務平臺,支撐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
三是加快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目前,我國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發展力度不足,難以適應國際航空業
碳減排規則和機制,也不利于增強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影響力和領導力。因此,建議強化頂層設計,搶占全球氣候治理主動權;突破關鍵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加快構建市場化推廣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SAF產業示范中心,為全球航空業
碳減排貢獻中國力量。
粵港澳協同打造融合創新美麗灣區
羊城晚報:廣東與港澳一衣帶水,如何加強粵港澳環保協作,共同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徐曉霞:廣東以四大示范行動深化灣區同保共治,推動粵港澳融合創新美麗灣區建設。一是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綠色產業高地,發展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二是共建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實施珠江水系生態修復與“一灣一策”治理,推動完善“無廢灣區”溝通協調機制,打造“無廢灣區”。三是創新美麗細胞工程,廣州、深圳建設超大城市治理標桿,社區、園區開展零碳改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植入無廢零碳基因。四是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探索與港澳銜接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羊城晚報: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下,廣東省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生態監測和環境保護的效率?
徐曉霞:廣東將積極把握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新機遇,依托生態環境領域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邁向“智”理時代。
一是打造高效便民生態環境政務服務體系,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重塑政務服務流程,提升生態環境管理和服務水平;二是加強全要素生態環境感知體系建設,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地面傳感器及海洋浮標等設備,構建全域覆蓋的立體感知網絡;三是構建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體系,基于省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和有機融合;四是推動建設整體協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关注碳学会微信公众号
免费学习碳交易
业内大咖答疑解惑
安装易碳家APP
碳K线、工具、资讯
专业人士的必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