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國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的對策建議
為加快我國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兩個角度考慮,總體上應該從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優化交通結構的系統對策和實施方案的制定,切實提升公交服務水平,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發展,低碳交通運輸工具的推廣應用,創新綠色低碳的交通服務模式,統一交通物流大市場建設,大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綠色交通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精準化服務水平等方面全面加強。
1.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劃:通過規劃引領,實現全環節的綜合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通過綜合交通綠色低
碳規劃,在網絡、通道、樞紐三個層面抓好各種運輸方式一體(綜合運輸)綠色低碳交通綜合規劃設計,實現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交通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實現全環節的綠色化。
從規劃層面實現多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發展規劃 “一張圖”,從根源上實現綠色、一體。
發揮各自優勢,構建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完善、運能充分、規模適宜、運輸結構合理的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和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當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重點是銜接和末端,應制定全方位突破銜接換裝、換乘不好的長期痼疾,打一場“無縫銜接、零距離換裝、換乘”的總體戰略,顯著提高交通效率和綠色化水平。
在交通通道中,各方式結構、運能與需求匹配,支撐綠色交通發展,充分利用通道資源,實現通道資源集約節約,通道內交通資源的合理配置、集約利用。
各方式在樞紐中首先保障物理設施一體化,為樞紐交通功能和空間功能完美結合奠定基礎。在城市區域,大力度推進公共交通導向的交通與用地深度融合開發模式,從源頭上改變交通需求特性和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從根本上解決提高效率和綠色化水平的目標。
同時,在綠色總體規劃設計基礎上,做好各領域綠色專項落實規劃設計、實施方案、專項行動方案及評估體系。
2.采取綜合措施切實優化交通結構:促進形成綠色交通主導的交通出行體系。
實現貨運門到門一單制。健全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標準及服務體系,推進多式聯運服務規則銜接,推廣應用標準化多式聯運電子運單,推進多式聯運信息互聯共享,加快多式聯運數據開放,支持多式聯運信息集成服務發展,推廣應用標準化多式聯運電子運單,大力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鼓勵骨干企業向多式聯運經營人轉型,引導多式聯運相關企業加強協同協作。
實現客運門到門一票制。首先加快建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數據共享機制,實現各運輸方式間數據共享,其次基于建設與改造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提供高水平的樞紐銜接一體化聯運服務,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內各方式運營主體深度合作融合,打造一體化換乘服務模式,此外,通過建立統一跨方式安檢制度、跨部門協同配合機制、制定客運樞紐安檢互認標準、無感安檢要求等方式,推動實現交通出行無感安檢、跨方式安檢互認。
3.切實提升城市公交的服務水平:抓住城市更新機遇,大力度推進定制公交和需求響應式公交等創新公交發展模式。
新形勢下,以“門到門”高質量服務為目標,致力公交服務質量提升,抓住城市更新機遇,深化公交系統與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推動更加滿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公交“六進”——進小區、企業、園區、學校、醫院、商圈,鼓勵企業根據市民的多樣化需求提供公交服務產品,提供定制化、需求響應、精準化等多樣化高品質公交服務,創造公交門到門服務的生活模式。如杭州開通“六進”線路231條,覆蓋全市224家企業、25家三甲醫院、54個產業園區、195所學校,推動地面公交線網客流總量提升21.9%,每百公里客流量提升31.2%。廈門的公交“六進”工作很有特色,值得借鑒。
4.推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扎實推進基礎設施的綠色建設、綠色運維和使用。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設計的BIM技術深度應用。建立綠色低碳理念的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養護體系,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設計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深度應用,并推廣應用。
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統籌交通通道資源利用,有效利用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統籌安排各種運輸方式交通廊道選址,多種運輸方式相互協同、深度融合,一體化協調建設時序。
在建設過程中實現建筑垃圾利用、銑刨料利用、礦渣利用、廢舊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等,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道路建設和養護中應用。如寧夏建立了公路廢舊材料低碳循環高效利用模式,其烏瑪高速寧夏石嘴山段全線44公里路基路面100%實現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同時寧夏提出到2025年,全區基本實現公路瀝青路面舊料“零廢棄”目標。
建立科學合理的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修復體系,逐步全面推進生態友好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運輸環境監測智能化水平,強化交通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積極進行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修復。對交通基礎設施生態進行系統評估,對不符合生態要求的交通基礎設施進行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落實生態補償機制,降低交通建設造成的生態影響。
5.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全面推進清潔能源交通裝備研發與應用,實現綠色交通工具為主體。
交通裝備的綠色化、低碳化是綠色交通發展、實現交通
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
鼓勵綠色交通工具應用,為廣泛應用提供基礎條件和環境政策。例如,制定經濟補償、規范使用、加強監管執法等措施促進以新能源為代表的運輸工具綠色化。
優化交通裝備結構,充分利用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契機,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中重型貨車和船舶中的應用,完善供電、加氣等配套設施,提高交通運輸裝備生產效率和整體能效水平。
6.創新綠色低碳模式:鼓勵創新,實施促進綠色低碳交通新模式。
建立完善的綠色低碳規劃設計建設標準體系及實施監督反饋機制,設施建設和服務提供向綠色化、集約化方向傾斜,如道路資源向綠色方式傾斜等。
建立市民參與機制,形成全社會綠色低碳共建,提升市民參與的內驅力。研究推廣設置市民綠色出行碳賬戶,將城市交通納入
碳交易體系。如成都市于2022年11月推出“碳惠交通”綠色出行積分
平臺,用戶超過60萬,日均活躍用戶12萬,累計踐行綠色出行8249萬余次,實現
碳減排量約6萬噸,相當于一年種樹545.26萬棵,市民積分可以兌換地鐵、公交免費出行單次卡,共享單車免費騎行單次卡,等等。
基于大數據,利用新技術,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創新提高運輸組織精細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推廣包括多式聯運、城市共同配送等在內的高效、便捷、先進的運輸組織模式。
7.消除壁壘,區域交通資源一體化優化利用:切實加快建設全國統一交通物流大市場。
在形成便捷、高效、通暢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的基礎上,完善綜合運輸市場規則和標準,消除不合理的限制和障礙,促進資源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打破地區之間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加強區域間的協調合作。
此外,推動“產業+交通+物流”融合規劃、統籌聯動,突破目前各自獨立規劃,在同一規劃中把產業發展、樞紐區域發展、物流體系建設、交通體系建設等發展規劃一體化融合值得重視強化,也是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點。
8.借助大數據、新技術,促進智能深度發展應用:大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綠色交通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精準化服務水平。
打破信息孤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信息共享模式,著重以問題導向,從需求出發,以智能化為手段,提高綜合交通數據資源利用水平,以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出行服務為目標,堅持實用原則,重視應用效果,實現智能分析研判、智能規劃決策、智能組織管理和智能一體化服務并舉,切實通過發展智能交通將交通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圍繞實現客運“立體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目標,優先發展旅客聯程聯運,大力發展貨物多式聯運,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和綜合運輸服務系統,不斷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如重慶在公交軌道換乘方面,改造前公交停靠站點平均換乘距離215米,改造后縮短至35米,基本實現軌道出入口100米范圍內公交換乘設施全覆蓋。
建立城市居民碳積分等制度,積極鼓勵低碳出行,形成綠色出行新風尚。
參考文獻:
1.傅志寰等. 交通強國戰略研究[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9.
2.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EB/OL]. (2024-07-31)[2024-11-10].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546/202408/content_6970974.html.
3.有效應對交通運輸結構綠色轉型面臨的挑戰[EB/OL]. (2024-06-24)[2024-11-10]. http://www.rmlt.com.cn/2024/0624/705692.shtml.
4.陸化普等. 寧夏綜合交通綠色發展路徑與戰略[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4.
5.以全國統一大市場,促交通、物流與港口協同發展[EB/OL]. (2024-7-31)[2024-11-15]. 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89770.
6.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 我國城市公交發展現狀調研分析報告[R]. 2024.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文|陸化普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