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制度特點和新型的政商關系的構建,有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2024年12月18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旭峰在“2025《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峰
論壇”上表示,中國企業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進程中表現活躍,這是政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經營效率、賦能及激發企業參與意愿的體現。中國企業不斷與政府、與科研單位合作,促進低碳創新,承擔社會責任,也是中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充分結合的有力證明。
在朱旭峰看來,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和國民經濟的細胞,對
綠色“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追求低碳發展過程中,企業可通過推進一系列升級,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每一個企業都會考慮如何通過技術賦能、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內部組織管理的優化,來實現‘雙碳’目標。”
他舉了一個汽車產業的例子,汽車產業不僅僅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制造業,同時也關系到消費、能源消耗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企業。一些汽車龍頭企業不僅自己的生產要低碳、節能,還已經對上游供應鏈,比如鋼鐵、輪胎的制造商提出“雙碳”目標要求,如果供應商沒辦法實現,就可能被替代。對下游而言,電動汽車、油車對下游消費以及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影響完全不一樣,比如集中的加油站變成分布式的充電樁,對整個產業而言是非常大的變化。
朱旭峰提出,企業要實現“雙碳”目標,首先要建立“雙碳”目標下的行動框架。依據企業推動“雙碳”目標的路徑和收益,可劃分為企業的生產、企業的管理、企業的社會責任三類。
他認為,技術對企業在這三方面的行為上都有一定的賦能。比如說在企業生產方面,可以進行排放監測、清潔生產和開發節能產品,轉型生產模式。企業的管理方面,包括企業的戰略轉型和組織優化,都可能會促進整個企業
碳管理的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則包括慈善、捐贈以及合作相關的技術孵化,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利于環境友好型產品的銷售和員工招錄,也有利于吸引可持續性綠色融資。
關于產品創新方面,朱旭峰提到,在農業生產領域最大的能源消耗是什么?是化肥和農藥。因為它們都是化工產品,在上游已經有大量能源消耗,而無人機的使用可以大大精細化施肥、灌溉,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這可以大大減少
碳排放。
朱旭峰提醒,注意數字技術對綠色低碳發展的不利影響。一方面,數字技術本身是高耗能的,中國數據中心在全國各地落戶,它本身就是耗能大戶。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總共用電已經超過了2667億千瓦時,從2019年到現在,年均增長10%。
“這類耗電大部分是通過火電,而火電本身并不是低碳的。我們要通過綠色低碳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綠色數字技術的轉型,這里面有兩個角度:一是希望能源的供給要綠色,二是大力開發推進節能的數字技術。還有一點,數字技術要求使用大量的電子元件,淘汰后有大量的電子垃圾堆積成山,這里面有很多重金屬,也損害了土壤和地下水,所以也要注意數字技術的發展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朱旭峰稱。
朱旭峰總結道,“雙碳”目標的實施,為企業也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轉型的機會。中國企業對“雙碳”的認知程度比較高,通過生產、管理和社會責任加速轉型,同時積極參與轉型也有利于吸引可持續融資、降低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以及優化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模式,同時也希望能推動綠色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
他建議企業進一步尋求公司主營業務和“雙碳”目標新的結合點,創造企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價值。
以下為朱旭峰演講全文:
非常感謝《財經》的邀請,同時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成為本次論壇的學術支持單位,我感到非常榮幸。今天我向大家匯報的一個主題是“技術賦能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其實我講的很多內容,前面的
專家都有涉及。
首先,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議程呼吁各國采取行動,為今后15年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努力。中國高層在2020年宣布,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爭取實現
碳中和。中國在二十大報告里也提出積極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
企業作為所有經濟最重要的一個單元,它對綠色“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雙碳”對企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和挑戰。
如果說機遇的話,每一個企業都會考慮如何通過技術賦能、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內部組織管理的優化,來實現“雙碳”目標。
我們舉一個汽車產業的例子,汽車產業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制造業,它關系到我們的消費、能源消耗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結構。比如一些汽車龍頭企業,不僅自己的生產要低碳、節能,還對上游供應鏈如鋼鐵、輪胎的制造商提出了“雙碳”目標要求,如果供應商沒辦法實現,就可能被替代。
同時對于下游來說,我們現在也有很多電動汽車。電動汽車跟油車對應的下游的消費以及整個產業鏈都不一樣,比如說集中的加油變成分布式的充電樁,給產業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獨立咨詢機構商道縱橫在最近一次對企業的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企業認為“雙碳”目標對自己的經營有重大或者有一定影響。
企業未來需要面對哪些挑戰?一是能源效率要相對提高;二是溫室氣體排放要監測;三是產業低碳轉型帶來的壓力。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國民經濟的細胞,是推動綠色“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栋屠鑵f定》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里提出,企業需要有碳中和轉型路線,很多企業也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路線。
企業推動“雙碳”目標的路徑有哪些?企業的活動主要有企業的生產,企業的管理和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生產包括企業的排放監測、清潔生產和產品的創新。企業管理包括企業的戰略轉型、組織優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慈善、捐贈以及合作相關的技術孵化。
技術對企業在這三個方面的行為上都有一定的賦能。比如說在企業生產方面,它可以通過“雙碳”目標的實現吸引可持續投資,降低企業環境風險,同時也可以在生產模式上進行低碳轉型升級,當然也有相關節能產品的開發和市場的拓展。對于企業管理來說,通過戰略轉型實現治理結構與發展模式的優化,同時也要通過組織優化來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企業能耗,最后通過慈善、公益捐贈等途徑,樹立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形象,并加強合作伙伴關系,共同促進綠色創新。
綠色雙碳是企業的行動,也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一方面,從生產角度來講,一是排放監測,現在要減碳節能,如何削減企業的影響、吸引可持續金融的投資、降低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舉一個例子,2021年南方電網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能源消費側企業碳排放監測
平臺,對經營范圍內各個區域、各個行業以及各個企業的碳排放總和、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強度進行測算與動態監測等等。所謂的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包括極端的物理天氣或者氣候變化的風險,也可能包括轉型風險,例如氣候政策的變化、技術的普及以及消費者偏好變化,企業就要迎合相關的變化開展相關的監測。
二是清潔生產。同樣生產一個產品的過程,如何通過技術賦能促進生產模式轉型升級?《2023年中國企業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
清潔能源的替代、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設備數字化升級、
碳捕集和封存等技術對實現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具有廣泛作用。
還有產品的創新,雖然時代在發展,過去有一些高耗能產品可能會被要求轉型成為低耗能產品,就需要加強對綠色、低碳、節能產品的開發。
國內無人機生產廠商極飛科技,深耕一個細分市場,包括農業無人車、無人機等。在農業生產領域最大的能源消耗是什么?是化肥和農藥,因為它們都是化工產品,在上游已經有大量能源消耗,而無人機使用可以大大精細化施肥、灌溉,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這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
第二方面,從企業組織管理角度來看,包括兩方面,一是戰略轉型,一個企業原來是高耗能企業,如何結合市場需要以及時代發展,慢慢轉型為
低碳環保的企業。根據UNDP2023年的企業調研,SDG(可持續發展目標)目標是企業最關心的指標,70%的企業表示,他們已經采取相關的行動,其中10%的受訪企業已明確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的具體行動路徑。
我再舉一個例子——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的轉型。100多年前,這個企業最早是煤炭化工企業,明顯是高耗能不環保的企業。但是經過100年的發展,它已經轉型為食品加工、保健、制藥、服裝等方面的綜合企業,他們的產品比過去的化工企業已經綠色節能非常多。
二是組織優化,我們知道大企業運營本身就非常耗能,跨國企業老總天天在全世界飛來飛去,這本身也是高耗能的。如何提升管理效率來降耗?這里有一個例子,比亞迪已經建立了能源管理的體系,要求每一個事業部門都有節能的管理部門,推進可持續能源替代能源,加強組織優化,降低整個企業的碳排放和能耗。
第三方面,從企業社會責任來看,包括兩個途徑,一是公益捐贈,大家都知道這跟CSR(企業社會責任)有關,企業良好的形象有利于環境友好型產品的銷售和員工招錄,也方便綠色投資。根據《中國慈善捐助報告》,2020年中國企業和個人捐贈總額分別是1218億元和524億元,企業的捐贈已經超千億元,其中,有大量捐贈都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息息相關,因為大部分企業的捐贈都是價值正確、積極向上的,他們一般都會和每一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標。因此,我們做了一個分析,即對2015年開始的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捐贈進行研究,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和易善數據中心一起合作,建立了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公益捐贈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里面有12萬家資助方和80多萬家公益組織,累計捐贈超過600多萬次,來分析他們每一筆捐贈項目對標的SDG具體目標以及他們的奉獻。
二是合作孵化,有很多高科技企業也會積極和社會組織合作,共同開發一些節能的產品和技術,加強合作伙伴關系,促進綠色創新。比如一汽-大眾聯合中華環?;饡约扒迦A大學開展了汽車環保創新引領計劃,推動汽車環保領域相關技術的孵化和高效的轉型。
說到了技術賦能企業的綠色轉型,我們也一定要注意,數字技術本身對綠色低碳轉型也有一些挑戰,剛才幾位專家也提到了。一方面,數字技術本身是高耗能的,中國數據中心在全國各地落戶,它本身就是耗能大戶。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總共用電已經超過了2667億千瓦時,從2019年到現在,年均增長10%,當然我們知道這種耗電大部分通過火電,而火電本身并不是低碳的。怎么辦?我們要通過綠色低碳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綠色數字技術的轉型,這里面有兩個角度:第一個,我們希望數字技術的能源供給要綠色;第二個,我們要大力開發推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本身耗電要下降。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占一個大房間,30噸重,那時候的電腦多么耗能,現在小的筆記本相對就非常節能了。我們希望未來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向小型輕量型和節能方向發展。還有一個,數字技術要求使用大量的電子元件,淘汰以后有大量的電子垃圾堆積成山,這里面有很多重金屬,也損害了土壤和地下水,所以我們也要注意數字技術的發展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總結一下,雙碳技術和企業行動、中國的制度特點和新型的政商關系的構建,其實有助于我們“雙碳”目標的實現。中國企業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是非常積極活躍的,因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響應全球治理的需要。這是提升營商環境、賦能和激發企業參與意愿的體現。中國企業也不斷與政府、與科研單位合作,來促進低碳創新,承擔社會責任,這是中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有力證明。“雙碳”目標的相關企業行動,也為企業提供廣泛的發展空間。
中國企業對雙碳的認知程度比較高,通過生產、管理和社會責任加強轉型,同時積極參與轉型也有利于企業吸引可持續融資、降低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以及優化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模式,同時我們也希望推動“綠色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
建議企業進一步尋求公司主營業務和“雙碳”目標新的結合點,創造企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價值。
以上是我的匯報,謝謝大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