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3年年會在
北京開幕,主題為“
綠色賦能高質量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合會副主席解振華在致辭時說,當前世界正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復蘇艱難等挑戰,全球多地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已經變成現實危機。各國都面臨著如何統籌當前安全穩定增長和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很欣慰地看到,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之上,堅持長期的能源轉型,保持
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定力才是大勢所趨。
目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行了中期評估,結果認為,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南北發展鴻溝也在進一步拉大。氣候變化領域,已有148個國家提出了
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88%的
碳排放、92%的GDP和85%的人口。解振華表示,我們已經選擇了正確的未來發展方向,要采取切實的轉型創新的行動,加強全球的合作,世界的未來才有希望。
解振華指出,有效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全球合作和落實行動。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已經從規則的制定轉向落實行動,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正在發生。分析很多國家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實際上大家的路徑大同小異,相關技術、產業、貿易、金融標準等客觀上存在著競爭,希望這種競爭應該是健康的良性的競爭。他說,目前距離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還有90多天的時間,面臨著很多分歧和困難挑戰,需要各方求同存異、相向而行,采取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才能確保COP28取得成功。
解振華還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大國家戰略,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建立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1+N”政策體系,取得了積極進展。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額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中國的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當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2年的56.2%。中國
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截至今年6月,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
中國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與39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6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在發展中國家啟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實施了200多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援外項目,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低碳。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