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委、市政府自2022年以來提出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打出“321”鏈式發展組合拳,全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3”,即探索建立組織體系、規劃體系、政策體系三個“1+N”體系;“2”,即堅持“雙招雙引”和企業培植雙輪驅動;“1”,即抓實產業生態打造,厚植工業發展沃土。
數據顯示,2022年,泰安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增速為山東省第3;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4%,增速全省第2;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40%,增速全省第1;工業用電量16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增速全省第1;實現工業稅收101.2億元,高于整體稅收增幅10.8個百分點,有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構建聚力攻堅新格局
泰安市委、市政府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整合資源,持續完善三個“1+N”工作體系,舉全市之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1+N”組織體系方面,建立市工業推進委統籌領導、市工業推進辦協調推進,“鏈長+副鏈長+專班”駐鏈推動,市縣一體聯動,市場主體全面參與的推動體系。“1+N”規劃體系方面,編制《總體規劃》,確定“441X”產業賽道,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4大支柱產業,
新能源、醫藥及醫療器械、出版印刷、紡織服裝4大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1+X”未來產業做大做強。鋰電新材料、智能起重機械、玻璃纖維新材料3家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第一。完成87家優質企業規劃編制,形成了目標明確、層次分明、路徑清晰、易于落地的規劃體系。“1+N”政策體系方面,建立“兩庫兩清單”政策保障機制,形成3批《政策匯編》,市縣新制定出臺靶向政策48項,政策上網679條,力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掀起項目建設新熱潮
泰安市委、市政府著眼項目推進全生命周期管控,建立新型工業化項目策劃、簽約、開工、要素保障、集中觀摩“五大比拼”,以及鏈長問效和總鏈長一線問效“兩大問效”整體推進機制;謀劃開展“項目策劃、招商引資、企業培強、特色園區建設、要素保障”五大攻堅突破行動,聚焦“招大引強、做大培強”,由鏈長領銜開展重點任務攻堅突破,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2022年,泰安市共策劃符合市重點策劃項目庫入庫標準項目1053個;各產業鏈鏈長每月至少領銜開展一次外出招商引資活動,全市累計簽約產業鏈項目373個,總投資1846.5億元;累計集中開工新型工業化項目282個,總投資1014.13億元,已完成竣工投產項目77個。
激增企業培強新動力
泰安市建立全員全覆蓋包保規上企業制度,策劃啟動“雙賦能”行動,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和金融拉動作用,持續深化梯次培育。新出臺“金十條”“技改專項貸”等政策文件11個,發放獎勵資金6914萬元,實行減費讓利專項行動,貸款利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有力減輕企業綜合融資負擔。搭建政銀企合作
平臺,組建13支產業鏈金融輔導隊,幫助141家產業鏈企業順利融資82.6億元。
同時,實施企業上市突破行動,確定40家上市“種子企業”,為34家企業落實市級獎勵6500萬元;新巨豐首發上市融資11.5億元,打破該市12年來沒有A股上市公司的局面;推動2家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新三板”掛牌,4家企業報證監會、新加坡證交所審核,5家企業在山東證監局輔導,28家企業完成上市簽約,75家企業在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
打造產業發展新生態
泰安市創新重點要素配置,建立“市級統籌、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市縣聯動”要素保障新機制,創新繪制項目地圖,解決重點項目要素保障需求92項。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綠卡制度,開展“百名科長大家評”和政務服務“好差評”活動,全面創優“泰好辦”品牌。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對縣市區、功能區和產業鏈實行差異化考核,對市直部門(單位)實行“清單式”考核,大力實施產業鏈賽馬,推動各項工作位次前移、爭創一流。
下一步,泰安市將聚焦“招大引強、做大培強”目標,強力實施五大行動,即:實施“五大比拼、兩大問效”行動,推動面上持續升溫;實施“五大攻堅突破”行動,推動點上攻城拔寨;實施“三鏈融合、科技支撐”行動,厚植發展第一動力;實施“企業育苗”行動,優化企業梯次格局;實施“市場活力提升”行動,激發發展內生動力。
2023年,泰安市力爭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6家以上,加速落地和培育一批“一錘定音”的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新一輪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和引領區,為加快推動全市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