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能源飯碗,打造更加低碳的千萬噸油田
進入新時代,如何通過轉型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成為遼河油田一道必答題。一方面,傳統“一油獨大”的單一業務結構,面臨資源接替緊張的困境;另一方面,隨著國家推進“雙碳”目標,稠油高耗能、高碳排的傳統生產方式難以為繼。
面對時代考題,遼河油田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能源供給革命,高質量謀劃千萬噸油田穩產、百億立方米氣庫建設、外圍區效益上產“三篇文章”,統籌實施能耗結構優化和新能源發展“613”工程,逐步從單一能源供應商向綜合性能源服務商轉變,實現能源供給總量更大、供給方式更多元、生產過程更低碳。
轉型過程中,遼河油田正確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千萬噸級大油田,牢牢守住原油千萬噸規模穩產不動搖,這既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首要政治任務,又是遼河油田不可動搖的效益根基。
近年來,面對老區勘探程度高、疫情和洪水影響生產等重重挑戰,遼河油田持續加大老區精細勘探力度,擴大SAGD、蒸汽驅、化學驅等轉方式項目,加快推進外圍區效益上產,持之以恒推進提質增效降成本,科學高效應對洪澇災害,牢牢守住了千萬噸“生命線”。
在此基礎上,遼河油田穩步推進產量結構優化、管理提升節能等6項能耗優化減量工程,努力打造更加低碳的“千萬噸”。2019年以來,生產每噸油氣的
碳排放量下降約8%。
在優化產量結構上,遼河油田每熱采1噸稠油,要比稀油、高凝油多產生二氧化碳377千克。最近兩年,通過持續推進儲量、產量結構優化,非稠油產量比重提升1.5個百分點。
在管理節能方面,針對稠油注汽占總能耗80%的現狀,遼河油田采取注汽鍋爐對標降耗、注汽鍋爐工藝改造等措施,近兩年注汽能耗下降2立方米/噸。
在技術降耗方面,遼河油田持續攻關氣體輔助吞吐、稠油冷輸等低碳技術。其中,集輸環節通過探索“冷輸”,開展“小環串接集油”工藝改造,碳排放量降低20%。
當前,遼河油田在持續推進原油千萬噸規模穩產的同時,正積極推動稠油低碳開發技術列入集團公司新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持續開展能耗優化減量,確保2025年碳排放總量較2019年下降20%。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