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可以想象的畫面是,城際站就在市內,火車在雄安地下穿城而過,市民出行便捷舒適。地面窄路密網,人和車各行其道。這是一座對人友好的城市。”河北省委副書記、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主任陳剛曾如此描繪未來雄安的景象。作為對標國際一流的未來之城,雄安寄托了設計師們對
綠色、宜居、高效的理想城市的抱負。
事實上,除了雄安新區,很多中國“老城市”也已經開始將低碳納入提升城市競爭力的考量。近年來中國掀起了一股低碳城市建設熱潮。國家發改委從2010年開始,共推出三批低碳城市
試點,目前已涵蓋6個省份、81個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武漢、成都等中心城市均在列??傮w而言,
試點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缺乏有效激勵和嚴格考核的情況下,進展仍顯不足。
不過,這種“軟約束”的狀況,可能很快將被打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9月底親自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城市占中國
碳排放的70%以上,承載著中國60%的常住人口。未來二十年,還有2-3億人會進入城市。城市無疑成為中國實現
碳中和目標的主戰場,將面臨一場低碳約束下的新競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克等
專家認為,未來二十年內,城市可能因此迎來再次洗牌的機會 。
國際上,不少著名城市已將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綠色作為核心戰略。紐約市2006年發布的面向2030年的城市規劃,即名為《更綠色更美好的紐約》。童話之都丹麥首都哥本哈本則在2009年就公布了雄心勃勃、為期16年的氣候變化應對計劃,宣布建設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城市,到2025年實現碳中和。自行車已成為哥本哈根的另一張名片,能源轉型也成為全球學習的樣板。上世紀70年代,丹麥逾90%的能源依賴進口,因此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后,丹麥經濟遭受重創。如今丹麥一半的電力來自風能和太陽能。
對于中國城市而言,從現在開始加大力度向低碳轉型,不僅僅意味著完成政治任務或是提升品牌效應,更是關乎10億人的福祉。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城市升溫直接威脅著人民健康和安全,不合理的城市規劃、高碳出行方式等也無時不在制造擁堵、焦慮并加劇空氣污染。圍繞中央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要求,低碳城市有望成為當前城市發展多種矛盾的一種集約式解決方案——我們或許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城市更加低碳綠色,并且更加充滿活力、宜居友好。
把城市作為解決方案
相比于鄉村而言,城市本身即是一種低碳方案,因為集約就可以降低碳排放強度。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各國統計數據測算,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村能耗和排放大致是城市的3倍。復雜系統性科學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長杰弗里•韋斯特在《規模: 復雜世界的簡單法則》一書中闡述了城市的規模優勢:無論在美國、中國、日本、歐洲還是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增長一倍,基礎設施增長85%就可以了,體現了15%的節約。
但是, 現階段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明顯滯后。截至2019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曾指出,中國城市化率比國際上處在同樣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低了5%-10%。并且,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4.38%,這意味著還有上億農民工游走于城鄉之間。這種“兩棲”狀態又導致兩頭占地、兩頭建設,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
中國想要在全面實現現代化、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時盡可能降低碳排放,必須加快推進城鎮化;并且,須拋棄一些建言者所倡議的“候鳥”模式,而是讓農民舉家在城市定居下來。
“有研究表明,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人均的碳排放和能耗越低。”能源基金會低碳城市項目主任王志高表示。也就是說,不僅要推進城市化,中國還應該基于人口流動規律,提高中心城市承載力,由此帶動都市圈和核心城市群發展。這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能耗角度,都是中國城市化的優選路徑。
擴大城市規模并不意味著制造“城市病”——這更多是城市規劃和治理問題。理想中的低碳城市應該具有緊湊、功能混合、窄馬路密路網、公交便利等特征,如此不僅對行人和騎行友好,空間的緊湊和交互也會帶來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城市活力和創造力正來源于此。
中國不少城市則步入歧途。
在片面追求高綠地率、大開敞空間的觀念引導下,中國城市普遍建設了大量的高層居住和商業建筑,輔之以大尺度、低密度道路網格局,形成了鋼筋水泥的叢林,空間喪失了人性化尺度,城市冰冷無趣,缺乏活力。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不少寬馬路、低密度、依賴機動車的新區毫無活力,淪為“睡城”甚至“鬼城”。而綜合看來,這樣的城市形態平均容積率其實并不高,但能耗將被鎖定在較高的水平。
這些前車之鑒必須在“十四五”以及更長遠的城市建設中加以警惕,避免形成新的“高碳鎖定效應”,因為城市的空間、建筑、交通等格局,一旦形成,改變起來非常困難,這將直接影響未來40年后城市能否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王志高看來,能源基金會幾年前發布的《翡翠城市》所給出的十項原則,是建設低碳城市應該遵循的標準。例如,其中一些原則表明,在目前的容積率水平下,中國城市完全可以以較高的建筑密度、更人性化的建筑和公共空間尺度營造更宜人和低碳的城市。
以碳中和目標為契機,政策制定者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中國城市。集聚是城市的內涵和靈魂。讓人自由地進入城市,留下來,以合理的形態聚集,正是一座城市蓬勃的基礎,并為
低碳生活提供可能。東京都市圈聚集了日本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但依靠發達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整個地區的交通依然高效有序。東京23區的公交、步行、自行車出行比重總計達近90%。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