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疫情預防
如前文所述,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等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全球氣候變化是導致新發病毒傳染病爆發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如果人類能夠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從源頭上預防病毒對人類的侵襲,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都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無論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病毒還是氣候變暖,繼續推動綠色發展、加大綠色金融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及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支持,才是人類預防威脅發生的根本之道。
持續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加大對疫情預防相關綠色領域的資金支持。近年來,綠色金融已成為推動我國綠色發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野生動物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對疫情預防影響最大的生態環保領域,均屬于綠色金融的支持范疇。其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綠色信貸余額中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項目融資余額達到5.7萬億,占綠色信貸總余額的比例達到70%。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其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在國際上:
赤道原則作為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發展的起源,其八項績效標準之一即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自然資源的管理;
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17項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目標6為確保所有人享有水和環境衛生,實現水和環境衛生的可持續管理;目標15為陸地生物的可持續發展,即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森林管理、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現象、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在我國綠色發展及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也一直是重點內容之一:
2013年11月,習總書記在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說明時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原銀監會發布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標準中,明確包括自然保護、生態修復即災害防控項目,即天然林等自然保護工程,海洋、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生態示范工程,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水生態系統及地下水保護與修復工程等;
我國人民銀行綠金委發布的《
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2015版)》中,明確包括特定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濕地、荒漠、草原等生態功能區建設、維護項目;
我國發改委發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版)》中六大綠色產業之一即為生態環境產業,其中包括動植物資源保護、天然林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等產業。
綠色金融還需加大對“同一健康”體系構建的支持。 了解生態環境變化、動物健康對人類健康影響的作用機理,并依此構建一個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生態環境健康協同發展的“同一健康”體系,對于提升新發傳染病疫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至關重要。在“同一健康”體系構建中,綠色金融可重點支持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生態環境三者之間互相影響機理的研究領域,如支持基于氣候變化和傳染病的關系及機制的研究,將氣象監測指標與傳染病早期氣象動態變化相結合,利用大尺度氣象全球氣候模式數據預測野生動物、媒介分布,可以掌握潛在的風險擴散趨勢,這對未來傳染病風險預警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有重要意義(田懷玉等,2017);以及支持流行病、飲水食品安全、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等各領域監測系統的聯通建設,如支持連接環境衛生監測系統與動物、人類醫療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從而實現環境監測與生態監測的聯通,這將有助于對人類傳染疾病的早期發現與防治(Eddy etc. 2013)。
參考文獻:
1.Casadevall A, Kontoyiannis DP, Robert V. 2019. On the emergence of Candida auris: climate change, azoles, swamps, and birds. mBio 10:e01397-19.
2.Eddy C , Stull P A , Balster E. Environmental Health-Champions of One Healt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3, 76(1):46-48.
3.FAO, OIE, WHO, UNSIC, U-NICEF and WB, Contributing to One World, One Health,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Reducing Risk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the Animal–Human–Ecosystems Interface, 2008.
4.Mercola, 2012/9/15, The Ecology of Disease–How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an Make or Break Animal and Human Health, MERCOLA, https://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12/09/15/human-impact-on-environment.aspx, 2020/2/13.
5.NOAA, 2018 Arctic report card, 2018.
6.董建榮. 水源性傳染病與環境因素關系的分析[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1(11):53-54.
7.田懷玉和童世廬,生態傳染病模型研究:人獸共患病傳播與環境影響因素[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7(1).
8.童世廬和呂瑩, 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J]. 疾病控制雜志, 2000(01):21-23.
注:
[1]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對新型肺炎疫情情況的解答,2020.1.27, http://news.cyol.com/app/2020-01/27/content_18341684.htm,2020.2.13
[2]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表示此次疫情很有可能與武漢海鮮市場“野味”有關,2020.1.20,http://news.163.com/api/20/0120/22/F3C9KSI50001899O.html,2020.2.13
[3] 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專家表示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2020.2.7,http://news.youth.cn/gn/202002/t20200207_12188464.htm,2020.2.13
[4]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果子貍只是中間宿主,2013.11.1,http://news.fdc.com.cn/mrrd/618556.shtml,2020.2.13
[5] BBC Futrue 關于北極冰川融化的意外影響的報道,2017.5.4,https://www.bbc.co.uk/earth/story/20170504-there-are-diseases--in-ice-and-they-are-waking-up,2020.2.13.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