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極端氣候頻發,而且越演越烈,如近年來前所未有的熱浪、風暴、洪水、澳大利亞的山火、東非的蝗蟲、遍布全球的疫情,真有點世界末日之感,對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帶來日益嚴重的威脅。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全球積極探索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有效措施的大背景下,“
低碳經濟”、“低碳發展”、“低碳消費”成為國際社會共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推崇。其實質就是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嚴重失衡問題。該問題的解決單靠法律和行政手段不行,如“南豬北養”的環境風暴就是佐證,靠市場機制更不行,不能解決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問題,造成氣候變暖的根源就在這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將行政法律的強制性與市場機制的引導性相結合。
碳標簽制度就是通過消費者、企業和政府三方的協同作用,達到這一目的。
氣候變暖對人類帶來的災難,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關愛地球,關愛生命是每一個人的共同責任。控暖減排,從我做起的氛圍越來越濃。據2008年5月全球媒體調查報告,全球79%的消費者偏好購買對環境負責任的企業的產品,也就是愿為企業
節能減排買單。碳標簽制度使消費者在消費時實現了環境知情權,在閱讀碳標簽后會選擇更為環保的同類產品,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關注
碳排放量的買方市場,倒逼和激勵企業提高減排的社會責任和意識,在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商品化過程中積極創新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為消費者提供
碳排放量更少的優質產品,以增強競爭力,非環保低碳產品失去競爭力,其企業要么轉型升級,要么倒閉。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環保型企業既能獲取更豐富的營業利潤,彌補企業在實施碳標簽制度認證過程中支出的費用,也使企業責無旁貸的承擔起
碳匯成本的費用,實現了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循環往復,真正實現了
節能減排,也就催生了一個低碳消費拉動低碳生產
綠色循環新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