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碳足跡是指由一個經營主體或者一個事件、一件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LAC)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排放軌跡。與碳足跡相關的碳標簽,則是將碳足跡在產品的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產品生命周期中產生的溫室氣體越多,標注在碳標簽上的數值也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針對碳的定價制度尚難在全球范圍內統一,短期內也不可能在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建立和完善起來。因而,西方國家鼓勵私人碳標簽計劃的建立和施行,讓企業為消費品標明碳足跡信息。這樣就能在鼓勵公司選擇更有效供應鏈的同時,引導消費者選擇碳足跡更少的產品。歐美許多企業都對碳標簽標注展開了諸多嘗試。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目前,在全球建立私人碳標簽系統的任務已初步完成,一些公共和非政府主導的碳標簽正在使用,但仍需有一個組織將各私人碳標簽系統聯合起來。全球化、系統化是碳標簽未來的發展趨勢,它將繁多的參考標準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國際通行標準。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碳標簽被選為一種制度性工具有其深刻原因。研究表明,碳標簽對年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的購物行為影響最大,而這些女性正是家庭購買商品的主力軍。也就是說,碳標簽能夠有效引導社會向更低碳的產品傾斜,有利于減少整個社會的碳足跡。就貿易系統而言,如果足夠多的消費者要求標注碳標簽,商家將不得不做出積極回應以迎合消費者。從這一角度來說,碳標簽將對貿易系統形成有利沖擊。
然而,國際上現行的主要碳標簽標準均由各企業或非政府組織建立,私人標準之間不相容的條款極易導致各自的碳標簽較難在全球流通,使貿易各方在國際貿易中產生沖突。而不同生產商評估標準中的產品系統邊界劃分、數據質量、分配原則、簡化原則、使用階段和廢棄階段的數據處理等均有所不同,使貿易各方無法對LAC方法的科學性做出判斷,無法保證碳標簽數據真實有效。碳標簽的運用也會在國際貿易中引發不平等的貿易歧視政策,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