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站樞紐片區2號地鐵建中心,一棟“零碳”建筑即將投入使用,它就是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該展館建筑面積為3450平方米,地上3層,地下1層,將為雄安站樞紐片區產業導入、交流招商和企業疏解等提供支撐。
目前,該建筑已正式通過雄安新區建交局主辦的2023年雄安新區
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第一批)
專家評審,成為“官方認證”的新區首批零碳示范建筑之一。
啥叫“零碳”建筑?零
碳排放如何實現?零碳建筑,即不消耗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而依靠可再生能源繼續提供能源的建筑,又被稱為“有氣息的大樓”。
該展館自規劃階段就明確了零碳建筑正向設計理念,即適應氣候條件,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在滿足室內環境參數、碳排放目標要求下,采用性能化設計手法,依托被動技術和主動技術,同時選用低碳建材、低碳結構以及材料減量化等設計手段,結合碳排放權交易、
碳匯等碳抵消方式,達到零碳建筑的設計目標。
也就是說,該建筑從能耗標準制定、材料選用、運維管理等各維度綜合考量,通過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調、照明等能源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滿足零能耗建筑標準的相關要求。
該建筑在設計前期充分運用建筑環境與系統動態模擬分析工具DEST對建筑室內環境參數、建筑環境控制、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建筑運行能耗等進行全年逐時模擬計算,充分驗證零碳建筑建造及運營的可行性、合理性,為零碳建筑的建造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零碳建筑能夠實現“零能耗”的理想目標,離不開先進綠色技術的研發運用。通風廊道、保溫遮陽、地源熱泵、光儲直柔、蓄能水箱、高效機電、智慧運維為一體的7大主被動技術組合,是支撐該建筑的“綠色核心”。其中,建筑光伏一體化和地源熱泵技術最具代表性。
該建筑充分利用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技術,在頂部滿鋪光伏板、屋面采用光伏玻璃采光天窗,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發電系統,將太陽能轉換為電流,年總發電量可達到25.25萬kWh。隨后,再通過光儲直柔技術,進行整個直流微網的智能調節,最終實現建筑電力能源的自給自足。據測算,此項應用每年可減少156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達100%。
“下一步,我們會將低碳零碳的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鐵建中心開發建設運營全流程之中,高標準、高質量打造新區高鐵門戶標桿項目,為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貢獻更大力量。”中鐵建河北雄安城市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春雷介紹。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