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國務院發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
碳排放分別降低2.5%左右、3.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等目標。
在健全市場化機制方面,《行動方案》提出,推進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用能權跨省交易。穩妥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逐步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式等措施。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碳排放空間資源,為排放實體
碳減排提供經濟激勵,是基于市場機制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啟動,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
中能研金融與法律分會副秘書長郭海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激勵下,電力企業積極通過發展光伏等
新能源項目和企業自身的
節能減排降碳行為實現減排目標,獲得現實收益,未來隨著石化、化工、建材等更多行業有望納入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進一步壯大
碳交易,通過市場化手段促進低碳減排。
5月29日,在生態環境部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穩步推進環境權益交易。建設運行全球規模最大的
碳市場,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截至今年4月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262.03億元,累計成交量4.57億噸。在28個省份開展
排污權交易試點,累計成交額超過300億元。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記者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企業對節能減碳的戰略認知,秉持持續投入、長期投入,將節能減碳融入到戰略和運營之中,從研發、采購、生產、物流、銷售和產品回收等環節對業務模式進行調整,真正樹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吳琦說,通過市場化方式推進
綠色低碳發展,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生態價值(
碳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節能減碳的隱性成本顯性化、外部成本內部化,優化碳排放的空間和時間資源,激勵排放實體低成本完成碳減排目標。
今年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也有了新的變化,1月份,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有利于推動形成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互補銜接、互聯互通的全國碳市場體系。在《行動方案》中也提出,有序建設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夯實數據質量監管機制。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記者分析,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引導企業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工具,當前我國碳排放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等交易市場正處于發展階段,未來隨著市場覆蓋主體進一步“擴容”,高能耗行業的碳排放成本將顯著增加,依賴低端產業規模擴張的粗放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將有力助推經濟產業結構向低碳化轉型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