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重點行業正在加速從能耗雙控轉向
碳排放雙控。連日來,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山東鋼鐵、建材、有色等重點排放行業及企業積極備戰,
碳排放的考量逐漸從大企業向全產業鏈延伸。這一轉變將為部分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也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用能空間。
考核標的物發生變化
山東傳統制造業正在積極探索生產過程的低碳化、零碳化,實現
綠色轉型升級。讓排出的所謂“廢棄物”二次利用,煙臺冰輪環??萍加邢薰旧a出來的二氧化碳不僅品質優,
價格還低,深受客戶青睞。
據介紹,作為膠東地區首個15萬噸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項目,每小時生產出的約1.1萬標方二氧化碳廢氣,經過壓縮、脫硫、分離、制冷等工序,每天可生成約480噸高純度液體二氧化碳,應用于焊接、干冰生產等多種行業。
“以前,這些廢氣經過處理后都直排大氣,現在通過提純液化變成了有價值的商品。”冰輪環保副總經理費德才介紹,公司每天提純液化的液體二氧化碳量500噸左右。目前,該項目二氧化碳捕集率超95%,產出的工業級、食品級二氧化碳純度均達99.99%,既具有環保價值,也具有商業示范意義。下一步,企業將積極轉向碳排放雙控,采用更節能、低碳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和排放物的產生。同時,推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促進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能耗“雙控”是指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我國從1980年發布《關于逐步建立綜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開始逐步確立能耗強度考核制度,開始統計和考核大家熟知的“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到“十一五”期間實行全國強制考核,再到“十三五”期間由能耗強度單控提升為能耗強度和總量雙控,對能源的使用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而碳排放“雙控”是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行動,現階段主要控制對象是二氧化碳,特別是能源領域的二氧化碳,是抑制碳排放過快增長乃至盡快碳達峰繼而實現
碳中和的行動。
“煙臺的CCUS項目就是行業積極利用廢棄排放物降低能耗、減碳的典型
案例。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排放考核的標的物發生了變化,也帶來了實現路徑和方式的變化,從單一的節能走向多路徑減排。”8月24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控”考核轉變,將拉動鋼鐵、水泥、電解鋁、原油加工、燒堿、焦化等高耗能行業積極優化工藝流程和用能結構,加快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重點用能領域,以前更多從節能角度約束能源消費,今后則更強調降碳,特別是高耗能領域的
碳減排和綠色轉型進程將大大加快。
讓市場進行良性循環
“能源管控從強度單控到強度總量雙控大約經歷了30多年,而碳排放管控從強度單控到強度總量雙控只用10年,也只是從屬于能源雙控。如果僅僅是標的物發生轉化,從能源雙控‘一攬子’迅速轉到碳雙控,相應制度配套不完善,機制不發生根本改變,也不會有大作用。應當逐步建立起以市場手段為主的配套政策體系,盡快轉到碳雙控。”周勇進一步給經濟導報解釋了管控體系的變化原理,“能源管控體系中管的是全部的能源類型,包括了
清潔能源,如風能和光能等,也管控了用作原料的能源,因為是基于‘統計范圍的能源約束’思路。年度管控方式也缺乏彈性。”
周勇認為,新的經濟形勢發展下,這樣的管控方式明顯有計劃調控的縮影。“比如我們去調研很多魯企,往往第三季度不到,當年的排放指標就用完了,第四季度的生產就受影響。尤其是當年市場好,用能需求大的行業頭部企業,他們都是參與到國際產業激烈競爭中的企業。如果在能源管控方面不采用市場調節手段,企業經濟效益要受到影響,更會影響到上下游整個產業鏈。”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表明我國已經在雙控轉變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標志著在能耗雙控政策體系完善后,已經初步具備了轉向碳排放雙控的工作基礎。
7月16日是
碳市場正式運行兩周年的重要節點。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約2.4億噸,累計成交額約為110.3億元。作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
碳市場,下一步,還需要提升流動性和活躍度,逐步形成市場化的
碳價發現機制。
周勇曾承擔山東十四五能源規劃相關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預測模型(2035年、2050年),他認為,目前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的在線監測無論從技術、成本還是覆蓋范圍都難以作為碳排放統計的主要手段,仍需要通過排放因子的科學取得和核算方法的科學化,來得到真實可靠的碳排放數據。“還需要科學、合理的將碳排放目標分配至各級行政區域以及重點領域和行業,并與地方的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規劃相銜接。同時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提供廣闊舞臺。這是一個計劃手段向市場手段轉變的艱難過程,不會輕而易舉。”
精準、平穩推動轉化
近日,中國華電率先完成全國首筆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經濟導報記者從華電山東公司了解到,山東是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裝機規模最大的區域公司,其中火電裝機占山東電網直調公用總容量的32%,企業仍然圓滿完成了全國碳市場
履約周期的
履約任務。在走訪中,經濟導報記者看到,為確保所屬重點排放單位百分百履約,充分運用全國碳市場履約機制,山東正在精準、平穩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在現有的節能技術水平和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下降速度較慢情況下,還應積極拉動綠色
低碳經濟的發展增速。瞄準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山東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2022年,關停主業后的第五年,“無鋼”濟鋼憑借447億元營業收入,重返中國企業500強。此外,山東鋼鐵、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機械等傳統產業正在加快蝶變。
作為碳排放大省,山東省火電、鋼鐵、電解鋁、地煉等高碳行業企業多,面對履約企業數量、履約配額總量全國最多的“雙重”壓力,如何精準、平穩過度?尤其是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同時,如何能夠確保山東高于全國GDP的平均增長速度,確保2035年建成現代化強省?
“這是山東面臨的關鍵問題,需要采用更積極的經濟政策,更多的市場手段,改變過去用的過多的硬性控制措施。比如2030年前讓企業按照市場情況依法依規自主經營,積累資金應對綠色低碳轉型,2030年時采取行政、市場、技術、標準、碳價格等綜合措施,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并穩中有降,同時確保較高的經濟增速。這也可以稱之為有計劃的碳達峰風暴,留給企業足夠的轉型時間,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則。”周勇再次提到煙臺的CCUS項目,他認為, “雙碳”目標下,對于戰略性和卡脖子產業,不一定按照減量替代的原則去發展,而是按照市場需要、基本經濟規律和國家需要去發展。而很多兩高產業,應該允許其按照市場規律壽終正寢,達到一定生命周期后退出,或市場淘汰,而不是硬性提前讓他們關門,或作為減量替代的工具。替代后的新的兩高產業,更可能會增加碳中和的難度。
“按照現在碳排放強度下降趨勢,碳達峰時經濟增速上限為4%。國際經驗表明,碳達峰時經濟增速比這個上限更低,可能會是3%或2%,甚至是負數。根據山東相對全國的產業結構、人均GDP等,越早達峰,經濟增速就會越早減速,從而導致山東經濟增速低于全國。”周勇談到,從能源或碳排放雙控到碳達峰,要科學化、系統化的推進,他認為,2029年是實現碳達峰國際承諾的最佳時機,也是對2035年強省建設目標影響最少的時間點。要實現2035年強省目標,山東必須采取更多的積極的經濟政策,并把多重能源環境等約束性指標變得更有彈性,才有可能實現經濟增速超過5%或者更高的增長目標,真正做到碳達峰和2035年經濟目標的雙平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