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各行各業針對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措施做出積極應對。水泥是現代社會建設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同時也是
碳排放“大戶”,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減碳壓力,水泥行業、企業同樣展開了對
碳減排路徑的探索。
據統計,當前水泥所產生的CO2排放量約占建筑材料行業總碳排放的80%以上,是建材行業碳減排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進一步加快水泥行業的碳減排工作至關重要。為了反映水泥行業碳減排發展現狀,總結行業、企業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行業減碳事業的發展,本報從今日起特開設“探秘水泥行業碳減排路徑”欄目,旨在通過對權威行業
專家、優秀水泥企業的采訪,將先進的碳減排成功經驗分享給讀者,為推動行業加快碳減排步伐提供借鑒。
前不久,臺泥集團在官網正式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大陸可持續發展報告書,并將報告書的主題定為“為生命服務”。
作為掌舵人,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曾公開表示,為生命服務,不是道德,不是口號,不是抽象的意識,而是高度的專業,必須被納入企業每一天的工作內容之中。每一個企業必須帶著自覺,做好準備,付諸行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尋求解決方案。
臺泥集團1954年正式由公營轉為民營,1962年成為臺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1997年12月與海螺集團合資成立安徽朱家橋水泥有限公司,開啟了于中國大陸投資的第一步,2002年于福州獨資設廠,開始在中國大陸的耕耘發展。面對日益嚴峻的碳減排壓力,這家龍頭水泥企業找到了何種方式去實現可持續發展?又是如何完成從一家水泥制造與銷售公司到孤注一擲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間復雜關系的
綠色環境工程公司的蛻變?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調研組近日走進位于廣西的臺泥(貴港)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港臺泥)。
入“貴港”窺“臺泥”
據了解,臺泥集團在2021年已達成集團內碳達峰,并承諾要在2050年時讓集團內混凝土產品達到碳中和,且依據承諾設定出階段性的目標,在符合法令、替代原物料可行性,與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預計在2030年將中國大陸各廠區的產品碳排放強度降低20%。
臺泥集團是這樣承諾的,也是這么做的。
臺泥集團2022年度中國大陸可持續發展報告這樣寫道:“水泥是全世界碳生成的重要環節,臺泥集團竭盡努力消除碳的影響力。”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在貴港臺泥,記者發現,這里同樣在認真踐行著集團的減碳理念,逐漸成為廣西減碳、環保事業的重要支柱之一,努力爭當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
“多年來,通過觀察國內外以及同行業的最新減碳技術,公司從替代原燃料、替代熟料及節能技改方面分析
碳足跡,核算減碳效益,提出切實可行的減碳措施。”
貴港臺泥公司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總經理吳海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臺泥近幾年來致力于降低自己的水泥產品及混凝土的碳排放,可以說綠色環保理念深入集團的每個角落。貴港臺泥就是這樣,多年來公司通過優化生產制程、在現有工藝技術基礎上推動提高設備運轉率、降低停機次數,以降低能耗,減少熟料碳排放量。同時,企業還優化配料方案,確保產品質量,減少污染物排放,積極推進各項
節能減排技改項目、提升余熱發電量及推動光伏發電,減少外購電力,提升能源利用率,不斷發展替代原、燃料技術,通過工業固廢及生物質燃料替代水泥熟料生產原燃料,降低對天然礦產資源和能源的消耗。
“循環經濟是一種社會模式,其中廢棄物作為另一種資源被最大化地重復使用或回收,以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吳海華表示,為發揮工業固廢最大的價值,貴港臺泥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勢,積極研究適合實際情況的工業固廢替代原料摻配比例;通過資源化利用周邊的鋼鐵、火力發電等生產企業每年排放的大量鋼渣、礦渣、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以替代原料延續工業固廢的生命周期。
閃光的十九分之一
目前,臺泥集團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已經有19家水泥廠,且遍布華南、西南、華東、華中、華北與東北各省。作為19家水泥廠之一,貴港臺泥可以說是臺泥集團的縮影,在詮釋集團發展理念的同時也不失自己的特色。
談到貴港臺泥的亮點,吳海華如數家珍。他表示,貴港廠于2019年9月投入的“能源管理中心
平臺”,通過全局的實時數據監控,在2022年再次進行了軟件與硬件升級,集成生產線的數據收集系統(Data Collection System,簡稱DCS),讓
平臺具備了實時監視各生產線的詳細耗電量、生產狀態,并針對變化提出趨勢預警的能力。通過能源管理中心平臺,貴港臺泥可精準監控水泥生產能源使用。貴港廠的熟料、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均達到國家能耗一級水平。
為了達成大幅度的降碳,貴港臺泥除了導入光伏發電系統來減少外部電力輸入,也想方設法提升制程中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充分利用貴港及其周邊地區發達的板材加工業所產生的大量加工后廢料作為生質燃料,積極改進制程設備,摸索出適合自身的減碳之路,降低對天然礦產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既能解決當地環保問題,又能降低生產成本。
“在固廢利用方面,貴港臺泥還成立了貴港臺泥東園環??萍加邢薰?,分兩期建設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33萬噸/年)項目。一期項目已于2020年4月投產運行,具備年處置危險廢物20萬噸及一般固廢3萬噸的能力,處置的廢物來源涵蓋廣西所有地市及廣東部份區域。”吳海華說。
不謀而合的減碳思路
“在臺泥集團剛剛發布的報告書中,臺泥首次公布了2050凈零排放路徑與七大減碳策略。這正好與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提出的‘六零工廠’指引不謀而合。”吳海華說。
其中,“零外購電”是利用各種潔凈能源設備來降低從外部電網購買電力的需求。臺泥集團通過在各廠區建設光伏發電系統、余熱發電系統來降低對外部電力的需求量,通過不斷延伸綠色產業鏈,大力拓展
新能源領域,構建新的能源消費結構,英德、貴港、句容三廠建置光伏和儲能項目,光伏裝機容量可達27.8兆瓦,儲能142.8兆瓦(含建置中)。
臺泥集團在英德廠、貴港廠與句容廠導入電動礦卡共22輛,無論是有人駕駛或無人遙控,都減少了運輸所需的化石燃料,與廠內的潔凈能源發電設施搭配后,更減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零一次資源”是將生產所需原燃料使用工業副產品及將工業廢棄物、建筑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廢棄物轉化成資源來使用。臺泥集團預計在2025年時,替代燃料及替代原料將占有所有資源、能源消耗的35%,這一比例會在2030年提升到45%。2022年貴港廠熱值替代率達10.6%、生料替代率達3.2%。
努力讓“零碳”不是夢
眾所周知,“零碳排放”是通過使用非化石燃料能源、低碳甚至無碳的原料與燃料,轉換到低碳制程,來達成運營過程中的零二氧化碳排放量。
“當前,可以說整個水泥市場都不算好過,當面對生產壓力與環保壓力,我相信臺泥集團還是會堅定地選擇走綠色發展之路。”吳海華表示,為了解決生產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問題,自2012年起,臺泥集團與臺灣工研院合作,推動鈣回路碳捕捉先導型系統技術合作研究,以及二氧化碳捕獲、封存(
CCUS)技術驗證與放大技術研發(即微藻固碳及利用技術研究)。具體來說就是,以石灰石作為吸附劑,利用其價廉、吸附容量高、易于取得等優勢,以及用失活吸附劑再作為水泥生產的原料,或生產附加值較高的輕質碳酸鈣。而捕獲的二氧化碳可進行地質封存或養殖微藻或其他工業利用。當藻類在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吸收陽光與二氧化碳固碳,便能夠進一步達成生態減碳,并生產出高經濟價值的蝦紅素。另臺泥集團更于2023年推動生態方舟計劃,在臺灣和平工業區的自有礦山旁建立半封閉生態系實驗基地,利用現地原貌改造成一個現成的森林,大量豐富生物密度與多樣性,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兼顧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保及減碳開創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在‘為生命服務’這件事上,臺泥集團的態度是堅決的,路徑是多元的,相信這種堅決成為臺泥集團的競爭力,在越來越嚴峻的減碳壓力下,這種競爭力會化為‘翅膀’,帶著企業前行。”吳海華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