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部署推動
綠色發展四大任務中,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并在其中特別強調要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堅決貫徹落實。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減碳,二是增匯。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本身就是碳匯,能夠起到固碳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是承認自然本身具有價值,二是肯定自然資源能創造價值。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通過建立自然價值評估機制、完善生態產權制度、優化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可以實現對自然資源本身價值以及創造價值的測算,并把生態環境要素融入生產力發展要素中。通過生態系統修復和改善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不僅可以發揮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還能對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健康福祉、環境改善形成深遠的正向效益。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約束下,碳固定和碳蓄積已成為生態系統另一有價值的服務功能。下一步,可考慮將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產生的碳匯納入全國
碳市場,并創新相關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不僅是對現有
碳減排機制的有益補充,也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通道。
增加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就要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要深入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完善重大工程投入機制,實現生態系統固碳效能的最大化。生態系統功能是生態系統體現的各種功效或作用,主要包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以及生態系統本身的動態演化等方面。要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改善和提升區域的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獲得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的最優化,使生態系統能夠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健康福祉、環境改善形成深遠的正向效益。比如,15億立方米的森林目標提升將通過更多的森林產品、休閑娛樂功能、生態功能帶來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和社會效益。假如到206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以上,草原生態功能恢復,東部地區天然湖泊面積恢復到9萬平方公里以上,河湖水體生態功能大幅度改善,可以每年吸收中和1億噸二氧化碳。具體而言,在陸地生態系統,要通過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的碳貯存和碳吸收能力。在海洋生態系統,因為濱海沼澤、紅樹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儲周期長的特點,對其進行保護和修復,可以有效促進二氧化碳的封存、養護海洋生物、保護沿海社區。下一步,應著力加強海域生態環境保護,恢復海洋的植物生態環境,不斷擴大海島、海濱一帶海洋植物面積,密切關注生物種群的數量、活動生長規律的變化,做好科學的監測、預測工作,為發展藍色碳匯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環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