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天氣、能源短缺等眾多因素干擾下,實現
碳中和道阻且長。部分歐洲國家重啟煤電,多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困難增多。在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破”與“立”的關系?如何發揮好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務實推進
碳中和目標落地?針對這些問題,在3月29日博鰲亞洲
論壇2023年年會“碳中和:困局與破局”分
論壇上,與會嘉賓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在
碳減排方面,一些國家傾向于使用
價格型工具進行引導,例如,二氧化碳
價格、稅收、補貼等,還有一些國家采用非價格的政策措施。應該使用價格型工具還是非價格型政策工具?在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看來,究竟使用什么樣的工具,跟目標的協調有關系,在多個政策目標下以及各種實現目標所用的多種工具之間,理論上會有一個最優的協調。
“我們要尋找一種最優的協調。”周小川表示,要設計一個目標函數,每種目標各有權重及其約束條件和價格,并把每種目標的約束條件和價格權重調節好,就可能實現碳減排路徑上多個目標下的最優協調。
談及金融如何支持實現碳中和目標,周小川認為,未來
碳市場和
碳市場所涉及到的衍生品的發展和監管,是金融業非常擅長的領域。金融業應該幫助把碳市場建設好、運行好,使多個目標和多種工具之間實現自由協調。
“中國加快
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我們不僅提出目標,而且有非常實際的行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在發言時表示,“我們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開展了一系列重點行動,也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而且這些文件的推出、行動的推進、工程的實施,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階段性效果,后續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進“雙碳”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趙辰昕強調,實現“雙碳”目標絕非易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非常艱苦的努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統籌把握好“立”與“破”的節奏和力度,深入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不斷夯實能源安全基礎,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雙碳”目標絕不能“就碳論碳”,而是要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政府、市場、企業共同發揮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來推動實現。“政府和企業兩輪都要發揮重要的作用,需要雙翼驅動。”趙辰昕表示,企業是經營主體,是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國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正在積極營造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環境,讓政府和企業都能夠最大力度發揮作用,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支持企業朝著綠色轉型的目標實現更大的發展。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從企業角度來講,高碳行業正在向低碳、碳中和轉型,企業應該有短、中、長期的減碳目標,還要有碳核算和相應的披露,并采納更加有用的低碳、減碳技術以及進行轉型融資。
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胡祖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期間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中小微企業以及個人的激勵重點應放在降低成本上。目前,浙江、廣東、甘肅等地都已先后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的綠色金融支持政策,通過一次性獎勵、補貼等方式激勵企業的綠色金融行為。只有充分釋放企業的資金壓力,才能激發企業向綠色轉型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拉動行業的綠色變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