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鼓勵各類產業園區根據自身主導產業和污染物、
碳排放水平,積極探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該方案作為碳達峰
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推動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從根本上說,我國生態環境的問題是高碳能源結構和高耗能、高碳產業結構問題,其中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是造成我國大氣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強度較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從客觀上來看,化工企業集聚的化工園區
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任重道遠。近日結束的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共發布了137個典型(警示)
案例,其中與工業園區相關的共有12個,占比近1/10,幾乎每一批次發布的
案例中都有工業園區的身影?;A設施、污水、直排超排等問題成為各地工業園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化工園區是行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企業入園連片生產,可以共享綜合能源供給、共推污染綜合治理,以最低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面臨著碳達峰碳中和的硬性目標要求,化工園區要充分發揮產業鏈集聚、空間布局集中等自身優勢,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有效、有序推進園區減污降碳。
第一要強化源頭防控,嚴把項目入駐關。有案例表明,部分園區在強化源頭防控工作方面還存在差距。在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通報中,第四督察組在寧夏發現,17個在建“兩高”項目均為未批先建。其中一項目早在2017年3月已建成投產,去年底督察時仍未辦理節能審查手續,長期違規生產。低碳發展重在強化源頭防控,園區要嚴禁此類事件重復發生,要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準入管理,堅決禁止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入園。在項目引入時要嚴格落實國家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三線一單”、環評審批、取水許可審批、節能審查以及污染物區域削減替代等要求。同時,要明確園區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高起點設定項目準入類別,強化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導產業向“專精特新”轉型。
第二,發揮集聚優勢,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作為產業集聚區域,園區具備了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治理的稟賦,能源、資源的需求和供給相對集中,低碳改造的成本較低,在水電氣等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方面能實現集約高效管理。因此,化工園區要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做好頂層設計,構建產業耦合發展、資源“吃干榨凈”、能源梯次利用、污染綜合防治的“綠色高效、集約集聚、高質高效”發展模式。可通過設立專門的企業,集中為園區企業提供水、電、蒸汽、天然氣等能源和主要工業原料,以及污水、二氧化碳統一的處理系統,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用能和治污成本,充分釋放規模效應,實現低碳發展。
第三,統籌企業力量,加大技術投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能源供給方式和污染防治方式有待持續優化,化工園區要統籌企業力量,通過技術進步和制度協調對
節能減排工程進行集約式和低碳化改造。由于園區匯集了當地的優勢資源和企業,一般都具備開展低碳減污改造的意識和技術實力。因此園區要發揮優勢,組織協調開展流程再造和工藝重塑,實現效率提升、能耗減少,最終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園區還應多組織開展能源消耗統計、能源平衡測算、優化調度等活動,對區內企業用能和減排情況進行全流程診斷,覆蓋輸入、轉換、應用及排放等各環節,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進行督導。另外,還可采取市場化手段,結合政府引導,督促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有序升級改造或淘汰,引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排放甚至零碳排放企業加快發展,實現主導產業的低碳化和高價值化,推動化工園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