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仲量聯行一項針對全球32個城市中心的研究顯示,地產業平均占整體
碳排放量的60%,超過了世界
綠色建筑委員會目前估計的40%。香港的地產業亦占整體
碳排放的60%,大部分現有建筑物的能源效益不足以符合未來的
碳減排目標。
然而,仲量聯行最新發布的《Decarbonising Cities and Real Estate》研究發現,城市制訂的政策、地產業的影響與實際氣候情況之間存有明顯差距,這表明需要迅速采取行動以遏制全球暖化。
根據這項研究,各城市的政府正制訂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且遠遠超過國家所定目標。以亞太地區為例,悉尼和上海等城市的目標是到2030年分別減少70%和65%的碳排放。然而,解決建筑碳排放問題的計劃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香港、上海和孟買等城市則欠缺提供凈零碳建筑的具體目標。
仲量聯行的報告強調,為了提供一個全面有效的建筑減碳排計劃,業主、投資者、發展商與租戶之間的合作最為重要。
仲量聯行亞太區ESG 研究部主管Kamya Miglani表示,建筑物既是造成氣候危機的原因,也可以是解決的方法,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之間的伙伴關系是推動經濟實際減碳排的關鍵。亞太區方面,這策略尤其重要,以香港為例, 85%的建筑物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現有建筑物需要作大規模改造,調整能源效益,但目前香港尚未訂立建筑物減碳目標。如未能做到,我們預期當地政府會對建筑標準實施嚴格的監管和罰則。隨著各城市爭相實現凈零碳排放,將會決定勝敗兩方。
仲量聯行香港可持續發展主管Helen Amos表示,按目前的進度,香港每年有300至500幢新建筑物在建筑中,至2050年將有60%至80%的建筑物早已落成。這些建筑物的能源效益不足以達致未來的減排目標。改造現有建筑物的能源效益以實現凈零碳,是香港經濟減碳排的重點。鑒于香港在實施嚴格的新建筑標準方面進展緩慢,香港應加快改造速度至每年超過3.5%。香港采取行動的時間越遲,未來面臨的挑戰將越艱巨。
仲量聯行研究指出,最有可能成功推進減碳排的城市將會是那些能平衡監管政策、誘因、創新及加速器的城市。一些有領先綠色措施的城市如新加坡便推行了
綠色建筑大綱(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其目標是到2030年把
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80%;而東京則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為樓宇業主減少排放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誘因。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