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4日,碳中和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德國博鴻魯爾大學、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出席。
副校長唐其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聶軍、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Markus Taube分別致開幕辭。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星莉主持開幕式。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唐其柱致辭指出,恰逢武漢大學130周年校慶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商科教育130周年院慶,作為校慶院慶高端學術活動之一,本次論壇聚焦于“碳中和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兼具理論與現實意義。論壇不僅為我校師生近距離聆聽智者聲音、觀摩學者風采,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更有助于密切我校與海內外各兄弟院校及單位的學術交往與聯系。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聶軍介紹了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辦學情況,指出本次論壇匯聚了來自中國、德國、美國和英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將為中國和世界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豐碩的研討成果。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Markus Taube回顧了近年來武漢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的友好互動和合作,表示希望明年能夠繼續與武漢大學合作,在德國就碳中和與氣候變化這個人類社會最應該通力合作、共同應對的主題舉辦系列論壇活動。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開幕式后,來自中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數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受邀在大會上進行主旨報告。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家華研究員做了題為“零碳微單元能源綜合解決方案及其經濟社會變革”的主旨報告,指出零碳可再生能源盡管目前基礎薄弱,存在間歇性和缺乏靈活性的問題,但隨著其發電價格越來越富有競爭力,電力和化學儲能技術安全性、經濟可行性、耐久性不斷提升,我們需要改變發展軌道,構建更安全、更經濟、更清潔、更公平、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零碳微單元能源綜合消費系統,推動中國走向凈零排放。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德國海德堡大學副校長AnjaSenz教授主旨報告的題目為“電動交通增長的極限?地緣經濟、關鍵資源和可持續性”,指出當前研究中對于電動交通未來發展的估計過于樂觀,穩定的政治環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電動交通的發展會面臨包括政治、經濟和生態在內的多種風險,如用于電動汽車電池的鈷、鋰和石墨等原材料供應形勢嚴峻,未來需要世界各國間進行更多合作來緩解緊張的國際局勢,為電動交通的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香港科技大學碳中和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齊曄做了題為“中國煤炭達峰:復興神話與衰落現實”的主旨報告,指出中國煤炭消費的下降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近期的反彈主要是電能替代政策的結果。煤炭、電力消費和經濟增長三者脫鉤是大勢所趨,中國以煤炭為基礎的電力增長即將結束,中國的能源系統正在經歷一場以電氣化和清潔電力為特征的根本性變革。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德國政府“未來能源”專家委員會主席、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德國博鴻魯爾大學AndreasLoeschel教授主旨報告的題目為“提高中國大眾對碳稅的支持”,通過一項針對上海3460名居民的問卷調查,他發現中國公民更關注碳稅中能否體現了“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已婚夫婦和有更多子女的家庭對碳稅更為支持,如果能夠明確告知公民其可以通過碳稅收入再分配獲取的收益,這會增加他們對碳稅的支持。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工業經濟》期刊主編史丹研究員做了題為“碳達峰的產業與區域差異及政策建議”的主旨報告,在分析了中國不同城市碳達峰的次序、產業結構變動對不同收入地區的碳效率影響和“雙循環”對不同地區減排效果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根據經濟發展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節能減排措施、數字經濟不僅要幫助其他行業減排,更要“自身”先減排等政策建議。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沈波研究員主旨報告的題目為“釋放需求側資源,實現2035年無碳電力系統目標:從美國吸取的經驗教訓”,介紹了美國在挖掘電力需求側資源時的經驗和挑戰,并指出政策可以成為初期挖掘需求側資源潛力的重要因素,但深入挖掘和利用最終應該由良好運作的電力市場和高效的電價制度來支撐。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Markus Taube教授做了題為“中國‘使命導向’的創新與產業政策的三重螺旋分析”的主旨報告,在傳統的大學-產業-政府互動三重螺旋系統動態模型中,基于中國“以使命為導向”創新政策的特點,引入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動,并以天津為例介紹了天津人工智能創新驅動的三重螺旋模式。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徐晉濤教授主旨報告的題目為“中國森林碳匯潛力和政策需求”,從發揮森林碳匯外延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和產品替代作用切入,提出了碳匯的初始所有權與林木所有權統一、碳匯與排放權等價兩個森林碳匯市場建設的原則,并就改進林業政策、推動林區改革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香港大學氣候變化與碳中和研究院張曉玲教授主旨報告的題目為“集成生產-消費系統的氣候協同行動:來自香港的經驗”,在分析香港1970年至2020年的能源和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識別香港碳排放變化驅動因素的基礎上,她提出了一種集成生產和消費系統的碳排放責任分擔方法,并模擬了在不同社會經濟和氣候政策情景組合下香港各行業的排放路徑。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英國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包曉輝教授做了題為“貓不在,老鼠不玩: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政治經濟學”的主旨報告,主要就中國城市碳排放如何應對中央政府的突擊檢查和地方政府高級官員的更替展開了研究,她指出中央政府檢查期間(貓在附近)城市排放減少,地方政府換屆時(貓走了)排放控制有所放松,而碳排放交易體系可以有效阻止這種行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吳力波教授主旨報告的題目為“碳市場和電力市場之間的成本傳遞”,分析了中國電力現貨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及碳市場帶來的碳成本傳遞效應,指出從時間變化結構的角度來看,碳成本傳遞會擴大峰谷電價差異,未來需要進一步降低全國碳市場免費配額分配的比例,以避免對化石燃料發電廠的補貼效應。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武漢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洲教授做了題為“碳中和情境下中國碳市場價格預測及歐美碳關稅的影響評估”的主旨報告,基于數據分解算法、人工智能模型和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他預測了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中國的碳價格,并進一步分析了歐美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9月24日,大會組織了14場分論壇,與會代表圍繞碳中和背景下的國際經貿合作、碳市場、能源轉型、技術創新、數字經濟、可再生能源、政策協調及碳風險等問題進行了論文報告,并展開了熱烈研討。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據介紹,本次論壇是武漢大學130周年校慶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商科教育130周年院慶的高端學術活動之一,由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武漢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世界經濟系、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承辦,湖北省世界經濟學會、湖北省美國經濟學會、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東亞研究所協辦。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