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首屆國際
碳足跡創新發展
論壇暨
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京召開。本次
會議由
北京綠林認證有限公司和威盛亞(上海)有限公司承辦,來自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發起單位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家代表參加了本次
會議。
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中心首席科學家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她強調,從國際能源安全和全球氣候變化角度出發,中國作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應大力推進碳足跡的評估,為碳關稅、碳貿易等提供基礎信息。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將率先開展林產品碳足跡的研究和相關工作,為國家
綠色發展和“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賦能出力,為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質量和穩定性,提質增效,增加森林
碳匯能力,為實現林產工業行業“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在本次會議第一階段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發起人吳盛富介紹“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成立背景、第一屆理事會候選單位產生過程。
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一級巡視員李世東為碳足跡國家創新聯盟舉行了授牌儀式。與會領導為聯盟
專家委員、第一屆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副秘書長頒發證書,并為第一屆副理事長單位和聯盟發起單位授牌將整個聯盟成立大會推向了高潮。
中國標準化研究局副院長李治平做了關于《碳足跡標準化現狀與未來》的主旨分享,他表示,為實現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55%的目標,2021年7月1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Fit for 55”一攬子減排方案,正式公布碳邊境關稅政策提案,宣布將逐步推進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對從
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征收碳關稅。CBAM將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測算單位產品的
碳排放量(產品碳排放強度),其中既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也包括中間投入品和最終處置等的碳排放。原則上,產品碳排放強度應以其生產過程中的實際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建立中國產品碳足跡、碳中和標識認證機制勢在必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肖文發與會分享了《林業碳匯與雙碳目標思考與展望》,他強調,森林碳匯是緩解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復和保護森林作為減排的重要措施被寫入《京都議定書》。IPCC評估報告:與林業相關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較低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增加碳匯,從而緩解氣候變化。木材工業是具有天然稟賦的碳匯、碳儲存、低排放行業,是雙碳目標工作的重要載體。木材工業的“雙碳”研究主要任務是:摸清木材工業碳排放和木制品碳儲量家底,提供以木材高效固碳利用和綠色制造為途徑的木材工業雙碳目標實施策略和路徑選擇。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