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轉型帶來多個協同效應
在杜祥琬看來,由煤炭消費大國轉型為低碳大國,既是國際責任,又是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環境質量的需要。他說,經濟發展、能源轉型、環境質量改善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協同一致的。
我國從2013年起持續進行了藍天保衛戰,在2020年年底污染防治攻堅戰收官前,“十三五”的藍天目標完成在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環境質量水平仍有差距。杜祥琬說,環境污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在中國是同根同源,能源低碳轉型為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提供了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也認為,兩個低碳目標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新動能。
他解釋說,當下空氣質量治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光靠末端治理已經難以解決目前的環境問題,必須靠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用地結構和交通結構等深度調整,而低碳目標也得靠深層次的結構調整才能實現。
何建坤說,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國能夠引領全球疫情后的經濟復蘇、綠色發展,也期待中國“十四五”規劃成為綠色復蘇的風向標。中國提出兩個低碳目標正是明確了當下及未來經濟要走綠色復蘇、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協同路徑。對此,王金南也認為,經濟發展不能回到老路上,低碳目標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在何建坤看來,在未來全球都要實現碳中和的情況下,低碳的發展能力、低碳先進的技術和低碳的經濟體系就是核心競爭力,就是現代化國家的標志。提前謀劃、布局碳中和目標有利于打造我國低碳這項長期核心的競爭力,引領世界能源經濟變革的潮流。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